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105歲“最才的女”楊絳去世 一生同“二書”結緣【2】

2016年05月25日13:33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最賢的妻 最才的女”

錢鐘書楊絳在牛津。(資料圖)

1935年,錢鐘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府舉行正式婚禮。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由於楊絳不願意增加老父親的經濟負擔,也不願意和丈夫分開來求學,所以她在牛津只是一個旁聽生,1937年女兒出世,楊絳的主要任務是帶孩子,照顧錢鐘書的飲食起居和學習。每當錢鐘書被燈泡壞了等生活瑣事困擾時,楊絳總是說“不要緊,有我呢”。就連錢鐘書因為枯燥不喜歡而考不及格時,也是楊絳幫助他復習過關。

家在楊絳心中是人生的核心。自從嫁給錢鐘書后,楊絳一直甘願做“灶下婢”,不辭辛勞地操持家務。以至於心疼女兒的父親不免有不平地說:“錢家倒很奢侈,我花這麼多心血培養的女兒就給你們錢家當不要工錢的老媽子!”錢鐘書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杆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麼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1938年在回國的輪船上。(資料圖)

1938年,錢鐘書楊絳攜女兒提前回國。楊絳的父母先后去世。從此,錢鐘書楊絳相依為命,顛沛流離。在上海淪陷期間,他們曾一度生活艱難,錢鐘書為維持這個家,不得不多代課,有時一別妻女就是很長時間。有一次,錢鐘書剛回到妻女身邊,女兒看著這個“陌生”的男人把行李放在自己媽媽床邊,就提醒道,“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說著用小手指著奶奶的床的方向。錢鐘書尷尬道:“怎麼?到底是你認識你媽媽早還是我認識早?”女兒毫不遲疑地道:“當然是我早,我一生出來就認識我媽媽,你是后來才認識的。”錢鐘書回家的任務是帶女兒玩,而楊絳則包攬了一切雜活。

楊絳這個“灶下婢”不光要對付一切家庭瑣事,還要有驚人的膽識保護丈夫的手稿。1945年在上海,楊絳在日軍傳喚她時,拼命地把錢鐘書《談藝錄》手稿藏好。錢鐘書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能保存出版是因為“此稿本曾由楊絳女士在兵火倉皇中錄副,分藏兩處”,書出版后錢鐘書用英文寫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名言:“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如果說專家們總是把人生的主要時間花在專業上,那麼楊絳的專業應該是守望家園的園丁,而且無怨無悔。

楊絳開始初露寫作才華是在清華,1934年,出國留學前夕,為了趕時間,老師朱自清同意楊絳用一篇小說《璐璐,不用愁!》代替大考,結果這篇小說被朱先生投給《大公報·文藝副刊》,成了楊絳第一篇創作並公開發表的小說,還被林徽因編入《大公報叢刊小說選》。在上海“孤島”時期,為了分擔家庭的經濟重負,楊絳一方面辭退保姆,甘當“灶下婢”,另一方面給闊小姐做家庭教師,還做了一段時期上海振華女校的校長,這時期楊絳也開始致力於創作,通過寫作劇本來補貼家用。

中戲重排楊絳四幕喜劇《稱心如意》劇組。(資料圖)

1942年冬,陳麟瑞、李健吾兩位戲劇專家在聚餐時建議楊絳寫寫劇本。楊絳寫出了《稱心如意》,被大導演黃佐臨看中,一炮打響。1943至1944年,楊絳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一時盛況空前,以至於1946年2月《圍城》在鄭振鐸主編的《文藝復興》上連載后,人們問:“錢鐘書是誰?”有人答:“楊絳的丈夫。”《稱心如意》得到劇作家李健吾高度評價,被譽為世紀著名劇作家丁西林之后中國現代文學中喜劇的第二個裡程碑。1945年,夏衍看了楊絳的劇作,頓覺耳目一新,說:“你們都捧錢鐘書,我卻要捧楊絳!”

1949年5月,錢鐘書夫婦入職清華大學,按清華的舊規,夫妻不能同時在本校任正教授,楊絳隻能做兼職教授。1953年,楊絳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1958年,47歲的楊絳開始學習西班牙語,翻譯西班牙的不朽名著《堂吉訶德》。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在20世紀50年代,著名美學家、翻譯家朱光潛在回答學生提問時說,中國的散文、小說翻譯“楊絳最好”。

198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洗澡》堪稱楊絳文學創作的頂峰。施蟄存評價《洗澡》是“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並說“(楊絳)運用對話,與曹雪芹有異曲同工之妙”。楊絳自謙道:“《洗澡》是我的試作,我想試試自己能不能寫小說。”楊絳的一切都是“試”,從散文、翻譯到劇本、小說,而每試即拔頭籌。這個“試”是一種從容不迫的平常心,沒有一絲跳著跑著爭名奪利的浮躁。

錢鐘書夫婦攝於1962年(資料圖)

1994年,在楊絳的力促下,錢鐘書編定了自己的《槐聚詩存》,楊絳把全書抄完后,錢鐘書拉起妻子的手說:“你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責編:陳燦、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