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歲“最才的女”楊絳去世 一生同“二書”結緣【3】

百歲高齡 打掃人生的“戰場”
從1994年開始,錢鐘書住進醫院,纏綿病榻,全靠楊絳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兒錢瑗也病重住院,與錢鐘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八十多歲的楊絳來回奔波,辛苦異常。錢鐘書已病到不能進食,隻能靠鼻飼,醫院提供的勻漿不適宜吃,楊絳就親自來做,做各種雞魚蔬菜泥,燉各種湯,雞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沒有,魚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鐘書病中,我隻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后’,錯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后,錢鐘書臨終,一眼未合好,楊絳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吶!”,錢鐘書這才溘然長逝,楊絳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不同時期的全家福。(資料圖)
在喪夫喪女之痛緩過來之后,楊絳以92歲高齡重新開始創作,她在打掃他們一家人生的“戰場”。
楊絳首先完成了女兒的心願。女兒錢瑗生前一直想寫一部反映他們一家生活的書,並且已經擬好了目錄,可惜因為英年早逝,心願未及完成,2003年,楊絳的《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楊絳說:“我們仨失散了,留下我獨自打掃現場,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96歲高齡時,楊絳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以及自己對世事的理解和洞察,這本書被評論家稱贊:“九十六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
此外,她還整理了錢鐘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這些書稿由於年代久遠和顛沛流離,很多紙張已經發黃發脆,且多達7萬余頁,楊絳接手過來,陸續整理得井井有條: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館札記》,178冊外文筆記,20卷的《錢鐘書手稿集·中文筆記》……
在錢鐘書去世后,楊絳還以全家三人的名義,將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好讀書”是錢、楊的共同志趣,也是聯結兩人情緣的一條紅線。當年,楊絳先生一進清華就同“二書”結緣:一為讀書,二為“鐘書”。
結語
生活中的楊絳幾近“隱身”,低調至極,幾乎婉拒一切媒體的來訪。楊絳與錢鐘書一樣,出了名的不喜過生日,九十歲壽辰時,她就為逃避打擾,專門躲進清華大學招待所住了幾日“避壽”。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備走了。”
在自己百歲壽辰時,楊絳曾感言:“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隨時准備回家。”
今天,楊絳先生“回家”了,願她一路走好!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