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歲“最才的女”楊絳去世 一生同“二書”結緣

楊絳 (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5月25日電 (黃維 陳燦 陳苑)據新華視點消息,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於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逝世。
她是安靜、優雅、博學的女性,是女兒、是姐妹、是妻子、是母親﹔她才貌冠群芳,為愛人辛苦操勞,被稱作“最賢的妻”﹔她“仙童好靜”,學貫中西,被贊為“最才的女”﹔她淡泊名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朴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是楊絳,一個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傳奇的女子。
楊絳生於民國,江蘇無錫人,本名楊季康,是著名作家錢鐘書的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至今還在公演﹔楊絳93歲為完成女兒心願寫了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書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從2001年起,楊絳將個人稿費捐給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
相關鏈接
少年時學業精良 老師評價“仙童好靜”
楊絳的父親,民國大律師楊蔭杭。(資料圖)
楊絳的姑母,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楊蔭榆。(資料圖)
楊家世居無錫,是當地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蔭杭曾是最早反清革命運動的人物之一,之后又成為上海著名的律師,秉公執法、不畏權勢,深受人們敬佩。楊氏家族中的其他成員如楊蔭榆、楊蔭瀏等人,要麼從事於教育事業,要麼獻身於藝術,也算得上一時之俊彥。
辛亥革命前夕,楊蔭杭於美國留學歸來,到北京一所法政學校教書,就在這年7月17日,楊絳在北京出生,父親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楊絳出生時愛笑,家裡人給她喂冰淇淋,她甜得很開心,小嘴卻凍成“絳”紫色,不過她的命名卻是因為排行老四,“季康”被兄弟姐妹們嘴懶叫得吞了音,變成了減縮版的“絳”,這也是她劇本上演時自己取的筆名。
阿季姊妹身材高低呈元寶形:大姐和八妹長得較高,三姐和七妹其次,阿季排行老四,個頭最矮,父親楊蔭杭對楊絳特別鐘愛,因為楊絳長大后極為聰慧,但身材短小,愛貓的父親戲稱她為“矮腳貓”。
少女時代的楊絳。(資料圖)
楊絳八歲回無錫、上海讀小學,十二歲,進入蘇州振華女中,從小就學業精良,在父親的引導下,她開始迷戀書裡的世界,中英文的書都拿來“啃”,讀書迅速成為她最大的愛好。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說完父女會心對視。
求學時老師給楊絳的批語是“仙童好靜”,在英才濟濟的東吳大學,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楊絳是班上的“筆杆子”,東吳大學1928年英文級史、1929年中文級史,都由她“操刀”。她還喜歡音樂,能彈月琴,擅吹簫,工昆曲。大學期間,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時夫人為師,學了一口后來清華教授梁宗岱稱贊不已的法語。
才貌冠群芳 費孝通和錢鐘書因她成了“同情人”
1928年,楊絳十七歲,她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隻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費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楊絳,費孝通便對他們說:“我跟楊季康是老同學了,早就跟她認識,你們‘追’她,得走我的門路。”
在清華讀書時的楊絳。(資料圖)
1932年初,楊絳大學畢業,她放棄出國留學機會,考入清華研究院做外國語研究生。楊絳之所以寧願不出國而來清華,用她母親的話說,就是“阿季腳上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初到清華,楊絳發現這裡的女學生都很洋氣,相比之下,自己不免顯得朴素。可她畢竟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大律師楊蔭杭的女兒,名門閨秀,又從美國教會大學畢業,比起國內一般國立私立大學來,東吳大學的畢業生氣質更佳。她個頭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愛慕,“楊絳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才貌冠群芳,男生求為偶者70余人,謔者戲稱楊為‘七十二煞’。”
年輕時“蔚然而深秀”的錢鐘書。(資料圖)
初次見面,楊絳眼中的錢鐘書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當時兩人只是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但當下都彼此難忘。錢鐘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楊絳覺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墜入愛河)了。”
費孝通來清華大學找楊絳“吵架”。他認為自己更有資格做楊絳的男朋友,因為他們已做了多年的朋友。楊絳回應:“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換句話說,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現在的說法,我們不妨絕交。”費孝通很失望,但也無可奈何,隻得接受現實。
197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美國,錢鐘書和費孝通作為代表團成員,不僅一路同行,旅館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間,費老還主動送錢鐘書郵票,讓他寫家信回家。錢鐘書想想好笑,借《圍城》裡趙辛楣曾對方鴻漸說的話,跟費孝通開玩笑:“我們是‘同情人’。”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戀女友,楊絳直言:“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錢鐘書去世后,費孝通去拜訪楊絳,送他下樓時,楊絳一語雙關:“樓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