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上映 回顧馮小剛劉震雲23年兄弟情誼【2】
劉震雲是馮小剛的“文學導師”
馮小剛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平時喜愛畫畫,偶爾做首打油詩自娛自樂﹔劉震雲因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自此留在北京再未離開。作為當年高考的文科狀元,劉震雲一直都有自己的文學夢,在這一點上,馮小剛曾開玩笑稱劉震雲是自己的“文學導師”。受劉震雲小說風格的影響,馮小剛拍攝電影的題材多詼諧幽默,但語言質朴尖銳,嬉笑怒罵間揭露人性,講述命運之無常變化。
馮小剛這樣形容:“劉老師的作品就是一座山,你看著就在眼前,好像還不算高,你覺得順著這條道爬上去不難,結果爬到半山腰,你再看,劉老師就在那,他還是一座山。”《編輯部的故事》《大撒把》《北京人在紐約》,除了做導演,馮小剛還作為編劇參與過不少經典影視作品的創作,但在他心中,劉震雲作品始終像“一座山”,而且總是能寫到他的心坎裡。用王朔的話說,兩個人都有著對文學同樣的摯愛與激情,“赤子之心不可多得。”
2003年,劉震雲與馮小剛二度合作推出電影《手機》,該片票房超過5000萬,成為中國內地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與《一地雞毛》不同的是,《手機》是先有故事,后有劇本。整個故事脈絡都是在馮小剛工作室“磕”出來的,“開會的時候很多人都在偷偷摸摸玩兒手機,震雲就說,不用拍別的了,我們就拍手機吧!故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手機》裡有一幕:費墨讓嚴守一關上手機,那就是劉震雲對馮小剛做的事。寫本子寫到關鍵時刻,馮小剛也要開著手機,聽到有飯局必定躥出去,回來再向劉震雲道歉,劉震雲則拿他一點轍都沒有。
馮小剛是劉震雲眼中的“非凡導演”
馮小剛曾說,《手機》讓我感到滿意,但《溫故1942》才是我心裡真正想拍的電影。為了拍這部史詩級的電影,馮小剛從1994年就開始游說劉震雲,“劉總說時機不到,直到2000年春節,才把改編權交給我。那天晚上,我們喝光家中冰箱裡所有啤酒,仍然意猶未盡。”
劇本經過建立、推翻,再建立,再推翻,劉震雲反反復復修改了兩年,馮小剛從未催過他,“劉總辦事,我放心!”劇本出來后,所有看過的人,無一不淚流滿面……
2011年電影立項成功,片名去掉了“溫故”二字,這部電影被馮小剛稱為自己拍攝的最苦的電影。
2012年11月,《一九四二》如期上映,期間沒有過多的宣傳報道,“為什麼選擇這個檔期,其實是害怕貼上賀歲的標簽誤導觀眾。誠實很重要,您要想看賀歲片我勸您千萬別看《一九四二》,省得您看完后悔,罵我不厚道。《一九四二》沒有樂子、沒有熱鬧、沒有紅火,有的只是歷史的真相。”
對於馮小剛的這段回應,劉震雲豎起拇指,“這就是我選擇馮導的原因,他是個非凡的導演,是個有遠見的導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