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上映 回顧馮小剛劉震雲23年兄弟情誼
【文藝星青年按】今天,馮小剛、劉震雲合作的第三部電影在全國公映,標新立異的圓形畫幅,荒誕諷刺的故事劇情,讓許多提前觀影的人稱其為“馮小剛喜劇20年中最好看的作品”。
11月,被很多人稱為是“劉震雲月”,他的兩部小說被翻拍成電影先后在本月上映:為女兒保駕護航、個人首部茅盾文學獎著作改編的同名電影《一句頂一萬句》﹔以及折磨四年心智,與好兄弟馮小剛再度聯手推出的《我不是潘金蓮》。
劉震雲的粉絲喜歡親密地稱他為“雲爺”,圈內朋友願意管他叫“雲兄”,這位50年代生人的知識分子,當過教師、做過記者,最后一頭扎進了文學創作,再未回頭。到底他與文學有著怎樣的情緣?最后又如何變身職業編劇?和馮小剛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兄弟情誼?今天,就隨青年君穿越時空,走進“雲爺”和“馮老”的光影時空、筆墨世界。
一醉喝出23年“死黨”情誼
從 1993年的《一地雞毛》到2003年的《手機》,再到今年的《我不是潘金蓮》,23年裡,劉震雲被認為是除了王朔之外,最了解馮小剛電影內涵的“死黨”之一。
同為58年生人,同樣服過兵役,同是文學愛好者,骨子裡隱隱的古典浪漫主義情懷,冥冥中注定了兩人在造夢世界裡相識與相知。
生活中,劉震雲習慣稱呼馮小剛為“馮老”,馮小剛以“劉總”作為回應,二人之交,亦兄亦友亦親人。在馮小剛第一部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的序言中,劉震雲自言,自己通過王朔很早便認識了馮小剛,那是一段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舊事。
1993年,正是劉震雲調查和寫完《溫故一九四二》的時候。說來也巧,就在那一年,由王朔引介,他與馮小剛相識。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那一夜,在王朔家,馮小剛、王朔、劉震雲談天說地,言古論今,喝著、聊著一直到天亮。
翌年,馮小剛、王朔、彭曉林合開“好夢公司”,由劉震雲編劇,馮小剛執導,陳道明、徐帆主演的《一地雞毛》開拍,該片成為公司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視劇,劉震雲從此走上了編劇之路。
“《一地雞毛》拍成電視劇后,公司分了我8萬塊錢,第一次看到那麼多錢,眼睛都綠了,數了一遍又一遍,愛不釋手……”那一天,劉震雲帶著全家人吃了一頓肯德基,拮據的家庭生活狀態隨之有了改善。
《一地雞毛》根據劉震雲的兩部中篇小說《單位》和《一地雞毛》改編,講述了主人公小林在單位和家庭的種種遭遇,以及他心靈軌跡的演變。這兩部小說在發表時就在文壇引起轟動,被稱為新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品,其中《單位》還獲得建國四十周年優秀文學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