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道》:還原《紅樓夢》中的美食

《中國味道》給了夏天一個難得的機會,把《紅樓夢》裡典故的菜肴還原展示給大家。自稱“廚行俠”的夏天從廚24年,一大愛好就是從各種典籍裡尋訪養生菜,完成的作品讓人嘆為觀止,不料這次卻被《紅樓夢》中的一道菜給難住了。雞髓筍是賈母嘗過的養生菜中的極品,為了它,夏天翻遍了圖書館的很多書,問遍了幾乎所有的紅學專家。
春節期間將在央視一套開播的《中國味道》,是國內首檔以“中國頂級文藝作品中的經典美食”為主題的美食文化秀,節目將在12部經典文藝作品中尋找美食基因,全新建構味道博物館,生活智慧、人文故事、美食技巧、文化美學——四位一體,挖掘美食文化瑰寶的同時,也讓老廚師遇到了新問題。
紅樓中食材的選擇與食材的處理上,如同工匠對待一件精細的藝術品,每一道菜都是巧妙的搭配加仔細的雕琢。本以為自己才是對食材要求最苛刻的人,沒想到做這道菜所需的原料竟要苛刻一萬倍。如何取髓就是一大難題,面對極細的雞骨,夏天試過20多種刀具,從剔骨刀到手術刀,從刀梁到刀刃,每一種嘗試都感覺離成功更進了一步。為了這道養生菜,他還嘗試了幾百次的味道搭配,融入畢生所學。“一道菜如果沒有底蘊,也就沒有了根基,就不可能得到世界的認可。中國廚師要走向世界,除了帶著中國菜,更要帶著中國文化。”夏天說。
《紅樓夢》裡面的美食數不勝數。除了夏天奮力攻克的雞髓筍,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第八回,寶玉留給晴雯豆腐皮包子﹔第十六回,賈璉的奶娘上門,正趕上賈璉鳳姐在吃飯,鳳姐招呼平兒給奶娘上了一碗燉得爛爛的火腿肘子﹔第四十一回,眾人領著劉姥姥逛大觀園吃飯時,賈母讓鳳姐給劉姥姥夾茄鯗嘗嘗……
《白鹿原》裡的北方面食,《京華煙雲》裡的民國名菜,《敦煌壁畫》《清明上河圖》《南都繁會圖》裡傳說中的各色美食,《中國味道》選定的12部經典文化作品中美食和文化相互滲透,經由36位來自民間的美食高手通過選擇食材、現場烹制、情景復原36道美食完成命題,再經過3位味道專家率領民間品鑒團品鑒,共同選出最地道的菜肴,收藏於“中國味道博物館”,典藏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經典味道。
作為央視綜合頻道的一檔原創節目,《中國味道》從2016年4月啟動,6個月裡,節目組集中學習觀摩了國內外各種類型的節目,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打破“美食=烹飪”這一美食節目在觀眾心目中的限定,無數種方案,在不斷的創新、否定、再創新中尋找能夠讓大家眼前一亮的創意。制片人冷燕記得,那是去年9月的一個周二上午,向頻道管理層匯報最新一版節目方案之后,無意間跟頻道總監王曉真聊到了矛盾文學獎的最新作品,愛書的王曉真提到了作品中關於大閘蟹的一段描寫,在場的每個人瞬間眼睛都亮了,這就是節目組幾個月來一直要找的答案啊。
每一部經典作品必定是和中國地域風情、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的。食其味,求其源,知其史,會其意,經典的文藝作品,提供了一條尋找中國味道的最好途徑。
《中國味道》的制作團隊以90后為主,經典是他們繞不過去的一道難題。原著啃過幾遍,還要讀相關的典籍,接下來是請教專家。有關文學作品裡的美食的還原與解讀,在電視節目領域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節目組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老師們,幫助確認第一次錄制選取哪些經典文學作品,請國內知名美食評論家確認這些作品裡面具有代表性的菜品,然后再請專業廚師確認這些菜品烹飪方法的傳承與演變過程。
而為了把一道道經典中的美食變成現實,選手們也在做著各種嘗試。
“火肉久者無油,有鬆柏之味﹔風魚久者如火肉,有麋鹿之味”,說的是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做的董肉。出生在金陵美食世家的楊天恆,原本對金陵菜沒什麼興趣,一心想去嘗遍見識天下美味。一次卻被父親書架上的一本書點燃了對金陵菜的那分念想,決定復原董肉。不停地查找貼吧、知乎、微博、豆瓣,翻遍了董肉的1530個頁面,問遍了身邊所有的導師,查遍了涉及董小宛廚藝的上萬篇野史,終於找到400年前金陵的味道。開蓋的那一刻,他說自己才真正了解父輩們幾代人身上對金陵菜守護的意義。
趙長安是絲綢之路上的菜痴。30年來,他沿著絲綢之路的足跡,觸摸著敦煌壁畫的砂岩,透過歷史文獻的筆墨,尋找到了數十道菜品,其中花費心血最多的是一道沙漠中的“救命菜”。而這道古老的昭武古法羊肉,線索僅來自於一些殘存的文字。為了弄清一個古籍殘片上斷斷續續寫著的“客商 羊入囊中 割食”幾個字的奧秘,他重走了絲綢之路的4000公裡。穿越荒漠,行走戈壁,尋訪12個古老的游牧民族,考察他們的烹飪方法和飲食習慣,同吃同住。他用十多種羊肉,一個一個去跟不同的烹飪方法結合,1200天的時間,把古人關於羊肉的所有吃法都試了個遍,才終於把這道菜做成。
河南開封民間食肆手藝人劉建波是個鑽研宋朝美味的魚痴,聽師傅說宋朝流傳過一道叫姜辣羹的魚菜,可惜師傅也隻知道做法,不知道是什麼魚做的,為了找這道菜的食材,他第一次翻開歷史書研究起1000多年前宋朝的開封,找不到詳細的記錄,隻能一種種去試。直到冬天,有一種魚正當時令,用它做成的湯,味道鮮美,喝起來微微發熱。一碗姜辣羹,讓劉建波找到了汴梁城傳下來的中國味道。
以前在電視上做菜的節目五花八門,可觀眾看見的僅僅是一道道美食。《中國味道》要做的就是打通壁壘,把美食與文化相融合,將文學作品中的力量,將每一道美食中的幸福滿足感傳遞給大眾,同時也把中國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傳遞給世界。(吳曉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