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電影節“焦點人物”張艾嘉:像朵永不凋零的花【2】

二、做導演、編劇本:作品從未脫離“愛”
在獎杯的背后,是張艾嘉長年累月對待每一部作品所付出的誠意和努力。在風光無限的女主角之外,她在創作上那份特有的才情和執著也令人欣賞。
《阿郎的故事》劇照
由杜琪峰導演、張艾嘉周潤發主演的《阿郎的故事》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但鮮少人知道,它居然是一部“無劇本”電影,而且它的分鏡頭腳本竟然是張艾嘉完成的。
張艾嘉回憶,由於電影沒劇本也沒台詞,當杜琪峰說戲時,她就在旁邊記錄,“在新加坡呆了一星期,我就把這部電影的分鏡頭腳本寫好了。最好玩的是,我寫我的台詞,發哥寫他的台詞。”
張艾嘉與《少女小漁》女主角劉若英
后來,她編劇兼導演的《少女小漁》《心動》《20 30 40》等多部作品,在上映后均好評如潮。“我給自己定下的規矩,就是要一直不停地寫、不停地做,不滿意就丟掉,重新來過。”張艾嘉說。
“當我做一個演員的時候,我比較放空自己,過程蠻刺激的﹔編劇是非常孤獨的過程,其實那蠻恐怖的﹔導演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定要有赤子之心。”張艾嘉如此形容自己的電影人生。
對她而言,寫劇本、當導演是件享受的事情,“我有話想說,想寫劇本,那我就會去寫。對未知的事情我總是充滿嘗試的欲望,有很多好奇心。”
張艾嘉所導演的電影強調對女性情感的表達,她的電影中有著青春的美麗與殘酷、成年后的矛盾與尷尬、老年的無奈。
1995年,由她擔任編劇及導演的電影《少女小漁》獲得第40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編劇獎。
1999年,她拍《心動》,說的是青春期的初戀。電影一開場就借角色表達觀點:“你可能和這個人相戀,但你嫁的可能是另外一個人”。這種淡淡憂傷,似乎也隱現著自己的人生經歷。
故事是從一段回憶開始的。從最初的曖昧,到后來兩人純真甜美的戀情。雖然是個老套的故事,但在張艾嘉手中,卻將青春的溫柔與浪漫展現的淋漓盡致。該片獲得了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2004年,張艾嘉帶領她的女弟子劉若英、李心潔共同完成電影《20 30 40》。影片的內容仍是張艾嘉一貫關注的女性話題,探討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的愛與夢想。
2015年,她為我們帶來了聚焦兩代人關系的電影《念念》。在拍這部電影時,她一直勸自己安靜下來,要讓這部電影自己慢慢成長。她已經有足夠多的膽量,去回望一生最隱秘的痛,拍一部反思來路的電影。
她拍電影,更像是自己每個人生階段的總結,順著她導演的故事,能看到一個女人世界觀與人生觀成長的脈絡。這些細微的情感特質,讓不同年齡段觀眾在電影中看見了自己,因為這些共鳴,她的電影總是令人難忘。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