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清明節懷念故人 聽聽這些文化名人最后的“聲音”

2017年04月01日19:46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藝星青年按】伴隨著春風,清明節將如約而至。這一天,人們紛紛回歸故土,祭奠先祖與親友,表達對故人深深的思念。此時,翻看故人生前留下的一封家書、一段詩文,會倍感珍惜。歷史上的文化名人,他們作答“死亡”這道命題時,曾留下怎樣的人生感悟?請隨小編一起來聽聽這些文化名人最后的“聲音”。

魯迅

1881年-1936年,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魯迅

魯迅先生生前論敵如雲,遭受四面圍攻,卻愈斗愈勇,毫不手軟,痛打“落水狗”,威風凜凜,剿滅“夏三虫”,勢如破竹。臨終時他還意猶未盡,留下遺言:“一個也不寬恕。”頗有來生再戰的意思。

錢鐘書

1910年-1998年,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

遺體隻要兩三個親友送送,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

——錢鐘書

一個人對人、對事、對生活、對社會、對自己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到他對死亡的態度。錢鐘書的遺囑中所體現的,正是他自己對人、對事的那一份清淡簡約。他在生命結束時又當了一回智者,再次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特立獨行、卓爾不群。

楊絳

1911年-2016年,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

我去世后,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

——楊絳

著名作家楊絳在生前交代過自己的身后事,她選擇了和丈夫錢鐘書一樣“不設靈堂,不留骨灰”。楊絳先生對生死的豁達從容如同她的作品一般,沉定簡潔,雍容優雅。

楊絳曾在自己百歲壽辰時感言:“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隨時准備回家。”

沈從文

1902年-1988年,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

——沈從文

沈從文臨終前,家人問他還有什麼要說。他回答道:“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

沈從文的墓碑上寫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墓碑背面是張允和的撰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每句后一字組成了“從文讓人”是他一生的寫照。巴金在沈從文死后曾說:沒有哭泣,沒有呼喚,也沒有噪音驚醒他,人們就這樣平靜地跟他告別,他就這樣坦然地遠去。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