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2017端午專題

端午,詩人的節日

2017年05月24日14:40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小字號
原標題:端午,詩人的節日

  原標題:端午,詩人的節日

  提起端午節,是在這些年資訊發達以后,這一傳統節日影響力陡增,甚至成為東方國度爭相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其實,小時候在哈薩克草原不曾聽說這個節日,也沒有見過粽子。那時的交通不像現在這麼便捷,東海的蝦,當天就可以飛抵邊疆,躍上餐桌。粽子葉、棕繩在那一方天地是不產的,要想從內地運去也並非易事(現在變得十分簡單)。當然,被粽子葉包裹著、被棕繩扎緊的那一團米,究竟蘊含著什麼,並不清楚。

  我是在進城上學以后,在有一年的夏天,看到伊寧市的街頭有出售粽子的小攤。那時,新疆已通火車,交通運輸開始便利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粽子如果包扎得密實,煮好了多日不會變質變味,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國的粽子就這樣抵達邊陲,帶來了神秘而遙遠的文化氣息。

  當然,真正明白粽子的意義,是在很久以后的事了。詩人屈原,在那一天縱身一躍投入汨羅江,為楚國唱響了挽歌。正如他的《國殤》詩句所預言,“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流放中的詩人,其實早就有了“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的想法,也不願“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詩人的風骨和清高可見一斑。雖然那位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隻留下歌聲:“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但是,千百年來,百姓大眾把對詩人屈原的深深懷念,用粽子葉包成米團,把他那種風骨和清高精神,留在記憶深處,並將這一天,約定俗成作為節日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是的,歷史離不開詩人的抒懷,時代離不開詩人的謳歌,人民大眾離不開詩人的風採、風骨和清高———一種心清氣爽、桀驁不馴、不肯向命運低頭的境界蘊藏於每一個普通人的心底。在端午節這一天,無論大江南北,男女老少,都在精心地包著粽子﹔凡有水載舟之處,彩旗飄飄,鑼鼓喧天,賽著龍舟。而人們的心目中,隻有在那個遙遠的時空,曾經吟哦遣詩,留下獨樹一幟的《離騷》,影響千秋萬代的《楚辭》文體和一行行迄今耐得住反復咀嚼的詩句,還有珠璣般的文字。人們從中獲得精神的慰藉,歷史的勾連,與詩人的暢敘和心境的釋然。小小的粽子,包含了大千世界。

  我真正過的第一個端午節,是在我到了《中國作家》之后。2009年國慶前夕,我去郭沫若紀念館看望現已退休的郭平英館長,她提出每年端午節在郭沫若紀念館是否可以搞個詩歌朗誦活動,每次以某一位詩人的詩作為主題。我欣然應允,由我們《中國作家》組織,每次選擇屈原的一首楚辭,一兩位現代詩人和幾位當代詩人的詩,邀請一些著名朗誦藝術家舉行端午節朗誦詩會。我們就此形成了共識。

  2010年6月12日,是個星期六,日晴夜雨。那天很巧,既是屈原逝世2288周年,又適逢“2010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也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郭沫若先生去世32年之日。在郭沫若故居,我們舉辦了第一屆“《中國作家》端午詩會”。傍晚,易海雲、曹燦、殷之光、石維堅、許還山、張晶等著名朗誦藝術家朗誦了屈原的《離騷》、郭沫若今譯《橘頌》等名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民族部蒙、藏、維、哈、朝五個少數民族語種播音員分別用母語朗誦了經典詩作﹔王燕生、白國慶、瀟瀟等當代詩人朗誦了自己的詩歌新作。詩會現場氣氛熱烈,詩意盎然,詩人的精美詩作和朗誦藝術家們的精彩朗誦,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真正意義的端午節。端午詩會,由此延傳,成為詩壇盛會。今年,在一些地方也開始舉行端午詩會。

  其實,端午節是詩人的節日。千百年來,人民群眾自發地過著這樣一個節日,成為中華文化的傳統之一。可見詩人在我們這個詩歌的國度具有怎樣的歷史穿透力和影響力。在這一天,吃小小的一團粽子,品味著深邃的文化精髓。遠逝的詩人屈原,吟誦著他的詩句,存在於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懷裡。

  (作者為《中國作家》主編)

  (來源:人民政協報)

(責編:陳燦、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