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多家老報紙最早誕生在廣州

2017年08月21日08:19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多家老報紙最早誕生在廣州

這是外國人在中國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期刊。

《大公報》在西關的遺址,位於中山六路惠吉西二坊2號,2012年,公布為越秀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廣州,史上的那些個第一

廣州是中國傳媒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知名媒體雲集,專業人士眾多。其實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在中國近代傳媒業興起的初期,在嶺南,廣州就成為這一行業的中心,並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許多傳媒業的“之最”是在廣州創下的,比如全國第一張對開8版的地方報紙是《廣州日報》,曾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體育類報紙《足球》報,年代離我們近一點的就不細說了,這期,我們主要講講更早的報紙之最。

最早的近代報刊大多由外國人創辦

1904年1月19日,也即農歷癸卯年臘月初三,在位於廣州市中華中路(今解放中路)回龍裡32號的“中興通訊社”中,發出了第一篇稿件。駱俠挺是這家小通訊社的發行人兼編輯,他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州和香港地區的報紙。“中興社”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通訊社。

中興通訊社的誕生是傳媒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市場上已經有足夠多的報刊,它們的需求足以供應一家專門提供新聞稿件的機構生存了。

中國最早的近代報刊大多是由一些外國傳教士創辦的。它們的傳播“路線圖”也是經由南洋至東南沿海,特別是廣東地區,陸續擴展。嘉慶二十年七月一日(1815年8月5日),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創《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這是外國傳教士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刊。此后,此類中文報刊不斷出現,達十幾種之多。第一家在中國出版的外文報刊是道光二年(1822)在澳門創辦的葡萄牙文報紙《蜜蜂華報》(A Abl-ha da China)。而在中國內地,第一家英文報刊則是英商馬地臣和美商伍德於道光七年(1827)在廣州創辦的英文報《廣州紀錄報》(Canton Register)。這是一份雙周刊,后改為周刊,1839年遷往澳門,1843年遷往香港,改名為《香港紀錄報》。

德籍傳教士郭士立於道光十三年(1833)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在廣州刊行。這是外國人在中國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期刊。為了接地氣,刊物封面採用了中國古書的傳統排版方法,上書道光年號,下面印著刊名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愛漢者纂”三行漢字。其內容除了宗教宣傳外,還有時事新聞、政治、科技、商務等介紹,1837年停刊。今天在大英博物館中,還能找到它的原件。

這些報刊從內容到形式已明顯不同於中國傳統的邸報。它們有消息,有通訊,有評論,文章中的新聞要素比較明顯,其讀者也是一般民眾,有廣泛的社會性。因此,它們的創辦標志著中國新聞事業由古代向近代發展。

稍晚一些,出現了一些專門類的報刊。1868年由美國北長老會傳教醫生嘉約翰在廣州編印的《廣州新報》(1880年改為月刊,更名為《西醫新報》),是中國內地最早的西醫報刊。它採用中文刊出,專門為華人服務,對西醫知識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一說的是,嘉約翰還是中國第一家教會西醫院——廣州博濟醫院的創始人。

1894年,第一份中國人自辦的西醫報刊,尹端模主編的《醫學報》在廣州誕生。由於當時學習西醫的人尚不多,而刊物的學術專業性又比較強,所以辦了兩期就停辦了。

西關是百年前嶺南新聞業的中心

廣州城西,特別是西關一帶,是百年前嶺南新聞業的中心。在清末中國報刊的萌芽期,以及民國和抗戰期間的繁榮期,廣東報館約有半數出現於西關。有論者評價,“西關具有嶺南近代報業最純正的血統”。西關早期出現的報館,主要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光復路)、十八甫等地,在當時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報館街”。這一帶的早期知名報刊,包括1865年創辦的《中外新聞七日錄》,1872年的《羊城採新實錄》,1884年的《述報》等。前兩者社址不詳,后者社址便設在多寶路海墨樓石印書局。

《述報》是廣東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辦的日報。報紙的內容主要介紹西洋新學及世界各國政治,每日四頁。第一二頁是中外時事,本省新聞,第三頁譯述外國書籍,第四頁為各行業廣告、物貨信息及輪船出入口日期。

《述報》有個鮮明的特點,即每天配一張插畫,並配以圖說。所以它也成了中國內地第一家有插圖的報紙,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報刊首家摘要譯述外國圖書的日報。其報道新聞及評論,態度嚴肅認真,“遍閱各報,去疑存會,加以論斷,事必核實,語戒荒唐”。它出版時正值中法戰爭,因此大量宣傳報道了反對法國殖民主義侵略越南的不義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行動。

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十八日,《述報》刊登了一份“本館告白”:“十九日起至廿一日,停派三天,更訂章程,增聘主筆。”但這之后,就沒有再見到它出版了。

1903年,鐘宰荃等創辦《羊城日報》,社址設在十八甫,它是清末發行量最大的廣州報刊。同年年底,鄧家仁等創立《時敏報》,該報與時敏學堂、時敏書局並稱清末西關“三時敏”,取“敏於時務”之意,其《醒睡副刊》發表的作品,也具一定的警世作用。1906年1月底,鄭觀應等創辦《廣州總商會報》,是廣州總商會的機關報,社址設在十七甫,同年9月中旬停辦,改組為《七十二行商報》,社址改到了第七甫100號。這是廣東近代史上發行時間最長的一份報紙,直至1938年才停辦。雖名《商報》,但眼光並不局限於商界和經濟,對時政也有相當側重,成為國人獲取重要信息的新聞來源,廣州黃花崗起義之后,殮葬七十二烈士的潘達微,也是第一時間在該報上發表了關於殮葬情況的文章。

誕生了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機關報

廣州的報館在推動革命意識覺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06年,盧諤生創辦《國民報》,社址在第八甫新街,該報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在廣州的喉舌。1907年江寶衍創辦的《農工商報》,社址在光雅裡,是廣東農工總局的機關報。此外還有《時諧畫報》、《二十世紀軍國民報》等。辛亥革命廣州光復后,1912年創辦《廣東日日新報》,社址在十八甫55號﹔《大公報》社址在第七甫﹔《中國日報》也從香港遷至第八甫﹔《民生報》、《商權報》、《現象報》等都在打銅街(今光復南路),這一時期西關聚集的報館也達20多家。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在西關創辦的報刊更多。

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機關報——廣州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的機關報《紅旗日報》,前身是16開4版小報《紅旗報》,每周出兩次,由當時的地下工會負責印刷,秘密發行。主編是當時的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周文雍、惲代英、羅綺園等經常為報紙撰文。1927年12月廣州起義爆發,《紅旗報》改為《紅旗日報》,大量公開發行。第一期印了25萬份,在廣州各街道散發張貼,宣傳工農民主政府的政綱、政策,號召工人群眾起來參加起義斗爭,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第一個機關刊物——《工人之路》周刊也是誕生在廣州。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開幕。大會通過中國全國總工會章程,成立了中國全國總工會。5月初,總工會在廣州創辦了《工人之路》,編輯部設在文明路“全總”籌備部。6月,省港大罷工爆發,《工人之路》由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罷工委員會主辦,每天出版《工人之路特號》日報,主編和重要政論的主筆者是總工會宣傳部長鄧中夏。日報創刊初期發行3000份,后增至1萬份,專門指導省港大罷工斗爭。它從創刊到1927年4月14日共出版616期,是新中國成立前出版期數最多的工人報刊。(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鬆竹)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