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最早被制定的節氣 南北風俗大不同【3】
2017年12月22日08:16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五、冬至·記憶
“吃過這碗湯圓,就長一歲了。”冬至的時候,母親總是這樣說。母親親手做的湯圓格外好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又和著成長的傳說。
吃完湯圓,我們就全家圍在一起喝熱茶,看騰騰熱氣在冷空氣中久久不散。茶是父親泡的,他每天都喝茶。但那一天,他環視我們說:“果然又長大一些。”
那是很多年前冬至的記憶。父親逝世后,在冬至這天,我常想起他泡的茶,香味至今仍在齒邊。
——林清玄《季節十二帖:冬至》
炒炒米也要點手藝,並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 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裡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汪曾祺《故鄉的味道》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北方鄉下的一句俗語。北平城裡的人不說這句話。因為北平人過去不說餃子,都說“煮餑餑”,這也許是滿洲語。我到了十四歲才知道煮餑餑就是餃子。
北方人,不論貴賤,都以餃子為美食。鐘鳴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財力,吃頓餃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至於在鄉下,吃頓餃子不易,也許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時候才能有此豪舉。
——梁實秋《餃子》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信號“文藝星青年” (wenyixin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湯詩瑤、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