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四期︱姜昆:以歡笑的形式記錄時代【2】
“有了諷刺,相聲才有靈魂”
人民網:改革開放40年間,您始終活躍在相聲舞台上,從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的一員,到中國曲協主席,在您看來,相聲在社會進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姜昆:相聲是記錄時代的畫冊。相聲藝術一直緊跟時代步伐,應時而變。它反映出彼時的社會風氣、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以及存在的現實問題。但是這些又是以歡笑的方式為人所熟知。
30年代侯寶林大師第一次用流行歌諷刺貧富不均,促進相聲的新生﹔1961年中國隊在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得男團冠軍,馬季先生和李文華先生表演了《三比零》,用相聲記錄了中華民族共享的榮譽。
不過現在再播放三十年前的《虎口遐想》,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聽不懂了。三十年前的生活符號,早已隨著時間流逝在歷史長河中。這恰恰說明,社會在進步的同時,也為相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和源泉。作為曲藝工作者,要始終與時代並肩而行。
人民網:如今的相聲創作中,又有哪些新的變化?
姜昆:今天,正經的相聲似乎不太受歡迎,無厘頭的相聲創作反而越來越多。三十年前,正統內容太多,社會呼喚娛樂精神﹔而現在,觀眾每天面臨的生活壓力太大,他們需要在劇場裡放鬆,而不是在業余時間還玩命地“動腦筋”,所以一些相聲為了迎合觀眾寫出很多無厘頭的段子。可是在我看來,相聲不能在娛樂成為一種文化精神的時候失去自我的傳統。
有了諷刺,相聲才有靈魂。相聲的諷刺功能不應被弱化。通過剖析一些消極的社會現象,夸張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使觀眾發笑,最終以一種輕鬆的狀態實現針砭時弊的嚴肅功能。很多優秀的傳統相聲都把諷刺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民族的自信,一個社會的自信,就體現在能不能自省,能不能通過諷刺來查找自身的弊病。這是一個民族自信的表現。所以,時代在進步,但諷刺的功能依然是相聲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能夠充分激活相聲的蓬勃生命力。
人民網:您認為傳統相聲能夠為時下創作新相聲提供哪些幫助?
姜昆:傳統相聲是一座蘊含巨大精神資源的富礦。如果離開傳統,隻講創新,會因為傳統基礎不足而在創新過程當中遇到瓶頸,難以實現突破。比方說,每一個相聲作品都要經過上百場的反復實踐、“台上撞”,但這僅僅是量變的過程。能否實現質變、打磨出經典作品,取決於相聲演員的文化底蘊。
我常常要求年輕相聲演員不會50段、100段傳統相聲時先別著急動手創作,要從傳統相聲中汲取營養和精華。從解放前的《關公戰秦瓊》《三棒鼓》到建國以來的《帽子工廠》《如此照相》等,創作者需要反復聽,反復看,摸索經典作品中如何一步步“墊話”、“入活兒”、抖“包袱”,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作,才能有“更上一層樓”的效果。
姜昆指導年輕相聲演員的創作和表演
人民網:相聲在追求時新的同時不應當完全拋棄傳統相聲。
姜昆:是的,我在談《新虎口遐想》的時候曾經說過,創作也是一種回歸,拿起創作的筆,找一種回家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為相聲創新鋪設一條回歸傳統的道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才是一種長足發展的創新。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外國文化接觸越來越多,相聲創作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而傳統和創新如同相聲的兩個輪子,必須同時滾動,民間傳統藝術才能平穩前行。特別是在對外傳播的舞台上,曲藝作為國粹,必然要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國價值的庄嚴使命。
人民網:相聲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的同時,什麼是不變的?
姜昆:不變的是相聲創作始終走在寫實的道路上。雖然使用荒誕、夸張的手法,但依舊反映真實的生活,而非憑空臆測、空中樓閣。相聲創作和表演始終需要演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荒誕的事件、夸張的表演當中,藏有真實的社會現象,這樣才能讓觀眾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多一分真實,多一分感悟。
在提筆創作《新虎口遐想》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腐敗風氣等現實問題扑面而來。一句“平常沒事的時候,騷擾電話一個接一個,關鍵時刻沒信號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因為這是所有人共同面臨的困擾。我們利用幽默的手法反映現實問題,讓大家感受到藝術作品就是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寫實手法的背后,其實是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作,人民性是始終沒有改變的。
人民網:回歸人民,回歸真實。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這麼多年您一直致力於送歡樂下基層,在這個過程中您有怎樣的感悟?
姜昆:老演員如何找到生存價值?就是到群眾中去。當我們走上舞台,台下成千上萬的觀眾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時,每一個文藝工作者都找到了存在的價值。老百姓的認可就是對曲藝工作者最好的獎勵。想讓觀眾認可你、認可你的作品,就必須跟老百姓面對面、心連心,把最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反映在作品當中,把藝術與老百姓的天然聯系落實到行動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到第一線去服務,這是文藝的生命線。和觀眾面對面的演出相比在電視上演出更過癮,因為演員能夠真切感受到觀眾的愉悅,會更有成就感。
人民網:近年來,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開展“到人民中去”文藝扶貧志願服務主題活動,作為協會主席,您對於文藝志願服務持怎樣的看法?
姜昆:我是曲藝人,更是文藝志願者。我們進軍營、入廠礦、深入山區、慰問災區,目的就是希望社會能夠感受到文化藝術工作者的正能量,讓文藝志願服務在整個社會蔚然成風。作為一名志願者,我由衷地感到驕傲。越是交通困難、生活艱苦、老百姓沒有機會看演出的地方,我們演出的動力越強、干勁越大。要把藝術與老百姓的天然聯系落實到行動上。
不僅如此,讓我倍感欣慰的是,志願服務隊伍中有很多年輕人的身影,比如來自《中國好聲音》節目的青年歌手平安。他用大量時間在基層、老少邊窮地區義務教課,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感受和認知。這是一批非常優秀的年輕志願者,他們是中國文化藝術界的未來,也是青年一代的驕傲。
2015年,姜昆與搭檔戴志誠在美國表演相聲
人民網:傳統曲藝不僅回歸民間,而且遠播海外。近些年您始終堅持推動相聲走出去,走進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講曲藝,在這個過程中您有哪些感受?
姜昆:我在英國劍橋、牛津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等做過關於中國曲藝的專題講座。通過介紹說唱藝術的產生歷史與文化傳承,不僅加強外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體現出我們對本國傳統文化的高度文化自信。
與國外對話時我們要堅定信心,充分肯定我國傳統文化價值。在長期對外交流過程中,我發現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文化,他們接觸的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片面報道。因此我的責任是搭起國家與國家、人民與人民,心與心之間的橋梁。
與此同時,海外交流也增加了我對外國喜劇演員的了解,並希望能將他們介紹給國人。因為喜劇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各國喜劇藝術家所創造的歡樂應當為全世界所共享。我希望通過文化交流將中國的歡笑播向世界,將世界的歡樂引進中國。
“我為相聲而生,也將為相聲永遠奮斗”
人民網:改革開放為相聲創作帶來了很多生機與活力,您覺得改革開放對中國相聲帶來了哪些影響?
姜昆:感謝這個時代賦予我們在相聲領域中大顯身手的環境和動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相聲的今天,也沒有我的今天。
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相聲不僅僅愉悅了生活,還能發揮引領社會風氣的作用。針砭時弊、倡導新風,相聲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切實貢獻。《詩歌與愛情》宣揚了正確的戀愛觀,《萬能膠》諷刺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改革開放的環境為相聲注入了不竭的動力,也讓相聲能夠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改革開放為相聲提供了嶄新的舞台和重要的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曲藝從未缺席,始終在場,留下令人矚目的身影。
人民網:您去年出版的《虎口遐想三十年》中,馮驥才老師提到您靠的是“異想天開的創造性,對生活的敏感、天生的幽默感、銳意的批評,如果再往深處說,就是對社會的責任感了”。聽到馮先生的評價,您怎麼看?
姜昆:我並不像馮驥才老師所說的那樣厚重。我只是作為相聲界中的一份子,做了應該做的工作。但是我還是有一份責任感的。我努力在相聲領域,乃至在整個文化行業當中,樹一身正氣,吹一股清風。
我這一輩子就是為相聲而生的。所以,相聲事業是我自己一生當中唯一的事業。我為相聲而生,我也將為相聲永遠奮斗。因為我有堅定的信心——隻要我能干,就要為相聲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姜昆寄語人民網網友:快樂永遠
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曲藝事業全面發展並取得輝煌成就的40年,也是發展不盡平衡、存在諸多缺憾的40年。在您看來,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曲藝事業取得最大的成就是什麼?而最大的遺憾又是什麼呢?
姜昆:在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創作是我們的中心任務,作品是我們的立身之本。現在是相聲的好時代,我很高興看到一個個人民喜聞樂見的相聲作品誕生在我們手中,這是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一批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應運而生。
但遺憾的是,現在的相聲隊伍規模與社會需求太不相稱。全國相聲演員加在一起最多兩三千人。這對於社會而言太少了,而且整個隊伍的文化素質、表演素質參差不齊。如果相聲隊伍能夠擴充到兩三萬人,才能滿足全國人民對於相聲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才能對得起全國人民。
人民網:在未來,中國相聲如何更進一步?
姜昆:在隊伍建設上,中國曲協在2015年出台了《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和配套實施辦法,這是新中國曲藝發展歷程中的首個職業行為守則。它的出台與實行將進一步增強廣大曲藝工作者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同時,中國曲藝家協會正在努力培養年輕人。我們運用歷史經驗開辦培訓班、創作班、訓練班,通過創造學習和交流機會,讓相聲創作者從喧囂的世界中一點點靜下心來,從而為相聲創作積累更多力量,產出更多作品。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好“紅色文藝輕騎兵”,這是我們相聲演員的責任與擔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