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四期︱姜昆:以歡笑的形式記錄時代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源自我們的文化積澱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1979年,《如此照相》迎著改革春風而生﹔2017年,《新虎口遐想》依舊與時代並肩而行。姜昆在舞台上陪伴觀眾近40年,也見証了中國相聲40年的風雨兼程:“相聲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事業,我為相聲而生,也將為相聲永遠奮斗。”
姜昆走進會客室的一瞬間,讓人不禁感嘆當年風靡春晚舞台的那個年輕人未曾老過。雖然剛剛結束在新加坡的講座匆匆返京,但是這位68歲的藝術家依舊神採奕奕,臉上始終綻放著親切的笑容。
1987年春節晚會上,姜昆與唐杰忠表演的《虎口遐想》堪稱是一部教科書式的經典作品。一個沐浴在改革春風中的年輕人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心中。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如此照相》,到2017年的《新虎口遐想》,姜昆在舞台上陪伴了觀眾近40年,也見証了中國相聲40年的風雨兼程。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人民網獨家專訪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一同見証他用歡笑的方式記錄改革開放的榮光。
“改革開放為相聲創作吹進一縷春風”
人民網:談到改革開放初期的相聲作品,人們首先會想到您在1979年表演的《如此照相》,在您看來,這部相聲為何在當時引起熱烈反響?
姜昆:《如此照相》是迎著改革春風而生的作品。它如同一隻新苗,在極為重要的歷史節點破土而出。它揭示了人民對於極左思潮的厭惡和批判,表達人們希望將過去極左的革命航船撥正方向的心聲。這部作品用荒誕的手法諷刺現實社會的問題,用幽默的語言反映廣大民眾的心聲。它用曲藝獨具的藝術表現方式,收獲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引領了曲藝的新風尚。
人民網:在此之后,您又創作了讓觀眾津津樂道的《虎口遐想》《祖爺爺的煩惱》等一系列作品,您覺得這些作品的成功因素是什麼?
姜昆:相聲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把“包袱”藏在一個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中,讓觀眾感覺既親切,又可樂。它把生活中的瑣事、煩心事調侃成段子,給老百姓的平凡生活點綴不少樂趣。
不僅如此,它還將老百姓的生活符號作為時代特點記在相聲當中,觀眾聽相聲時,如同翻閱一篇篇時代的畫冊。正因為有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隻生一個好”,才有了《祖爺爺的煩惱》﹔正因為打開國門,才有了“TDK”、“老三洋”這些讓大家捧腹大笑的文化符號。人們樂於聽,樂於看,也樂於回想,在相聲中愉快地回憶過去的生活。可以說,在改革開放之后,嶄新的生活賦予相聲創作全新的生命力,為相聲吹進一縷春風。
人民網:如何讓相聲與百姓生活充分結合,找出藏在生活中的“包袱”?
姜昆:要想找到真正有趣的“包袱”,就要親自到生活中採集笑料,講身邊的人,說熟悉的事,把最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反映在作品當中,這樣才能切實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比如,為了響應政府“爭做文明市民”的號召,我們創作了《我與乘客》。為此我們專門到無軌電車103線路上體驗生活。103路終點站是和平裡,於是誕生了作品開頭的第一個包袱。我介紹說“這位老何同志”。李文華先生說:“我不姓何”“我記錯了,您姓平,老平同志”“我也不姓平!”“那你姓什麼?”“我姓李” “噢!和平裡!”這個包袱的來源就是生活。
老一輩藝術家告誡我們:“要想嘴會說,多嘮庄稼嗑”。18歲時我在東北當“知青”,接觸到很多當地方言,后來運用到相聲當中——“知道北京人在人民大會堂招待外賓吃什麼?豬肉燉粉條可勁造!”這些都是東北生活當中的“庄稼嗑”。隻有做到求教於人民、求教於生活,用生活的豐厚滋養和沁潤心田,才能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
姜昆歷年表演照片集錦
人民網:進入新時代,80后、90后的群體力量逐漸壯大,相聲作為一門傳統曲藝如何與年輕人對話?
姜昆:相聲離不開年輕觀眾。作為一種傳統曲藝形式,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想辦法吸引年輕人。現在一些老同志總說:“不理解年輕人在互聯網上說的話、唱的歌”。但是,忘掉年輕人就是忘掉明天,沒有明天就沒有希望。所以要吸引他們聽相聲,要想辦法主動靠近他們,抓住年輕觀眾的心。
現在是相聲的好時代,因為傳統相聲時新化、相聲人才年輕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小劇場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為相聲人才的傳承提供沃土。在小劇場裡,年輕人說相聲給年輕人聽,說者與聽者更容易產生共鳴。相聲不斷被注入新鮮的血液,傳統曲藝就能持續不斷地煥發活力。
人民網:您在接近年輕觀眾方面做過哪些嘗試?
姜昆:在系列演出《姜昆“說”相聲》中,我專門設立了“姜昆和80后、90后‘說’相聲”板塊,旨在增加與年輕人的溝通和對話。我還學了街舞、說唱,希望將傳統相聲和流行元素相結合,從而吸引孩子們來聽相聲。
在《新虎口遐想》中,作為老同志,我講述我的苦惱,但是這種苦惱也讓年輕人覺得有趣,因為這確實也是他們的生活。“掉老虎洞裡,沒有人救,全拿手機拍照”。這種“包袱”和年輕人非常貼近。所以想要吸引年輕人,就要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一方面貼近他們的喜好,另一方面也引導他們正確地欣賞藝術,用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影響他們的生活。這是我們曲藝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
延伸閱讀: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往期回顧:
第一期︱98歲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紅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兒童
第二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改革開放四十年,奮斗著,幸福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