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九期︱靳尚誼:七十載耕耘不斷 一輩子畫筆不停

黃維、韋衍行
2018年09月28日08:47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源自我們的文化積澱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著名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15歲入學手執畫筆,在畫壇耕耘70載的靳尚誼名聲卓著,卻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他用畫筆為中國人造像,在畫布方寸之間記錄時代變遷。

一幅《塔吉克新娘》,被美術界譽為中國 “新古典主義”油畫的開山之作﹔一幅《歸僑》,讓我們在源自西方的油畫中感受到了中國傳統壁畫的魅力﹔一幅《畫家黃賓虹》,完美地將中國的山水畫與西方的油畫融為一體……

盛夏時節的一個午后,我們登門拜訪繪成這些經典之作的著名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自十五歲入學手執畫筆以來,已經八十四歲高齡的靳尚誼始終保持著作為畫家的朴素姿態,為中國油畫事業的發展鞠躬盡瘁。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他在探索中耕耘,在創造中前行,以獨特的筆觸表達著他對時代、對社會的理解與感悟。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人民網與您一同走進這座靳尚誼親自構筑的肖像畫廊,透過一張張刻畫細膩、飽滿生動又意味深遠的肖像畫,感受靳尚誼畫筆下的時代變遷。

“改革開放給中國油畫增添了新的活力”

人民網:您的作品《塔吉克新娘》被稱為中國“新古典主義”的開山之作,率先將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同歐洲古典油畫相結合,當時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創作方法呢?

靳尚誼:《塔吉克新娘》是我在1983年的作品。在1979年前往歐洲學習之前,我認為自己的油畫基礎還可以,但那年在歐洲看了大量從古典到現代的原作以后,我將自己的油畫作品與之對比,才覺得自己的水平遠遠不夠。無關作品的主題和內容,是基礎問題中的造型問題沒有解決,在國內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所以都認為自己畫得很好,我就是其中一員,如果不看西方原作的話,根本沒辦法發現這個問題仍舊存在。

此前我們的油畫創作都是用現代的、寫意的手法,邊線的處理比較虛,這樣的處理方法就造成了體積轉折不夠、厚度不夠。1980年我在美國探親時,嘗試利用古典的形式,把體積做得徹底一點,邊線很清楚地轉過去,讓作品的厚度加強,這樣一來,畫面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回國以后,我用這個辦法畫了一些人體肖像畫,其中就包括《塔吉克新娘》,我們的教員看過后,認為我的風格變發生了變化。當時畫界和理論界認為,中國出現了新古典主義。實際上我沒有刻意追求什麼風格,只是通過研究基礎問題而提高了水平,僅此而已。

人民網:此次歐洲之行對您的藝術創作啟發很大。

靳尚誼:在歐洲學習時,我反復地看油畫的原作,這非常重要。看原作不是掃一眼就過了,得不斷地看,才能分辨出作品的好壞。不看原作,光悶頭畫畫是不行的。油畫是西方的畫種,我們國家沒有油畫傳統,也就鮮少有接觸原作的機會。通過不斷地觀察大師的高水平之作,畫家便能在腦海中辨別作品水平的高低。看多了之后,使自己熟悉油畫的標准,熟悉了,自然就能畫好了。要想把畫畫好要解決基礎問題、造型問題,起初我認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在歐洲學習時看過原作后才發現還差得遠,自己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靳尚誼家中書房

人民網:您曾經提到中國油畫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改革開放時期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靳尚誼:改革開放對中國油畫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能看到的歐洲畫作很少,偶爾有幾次展覽,時間也不長。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們國家和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多,畫家也有更多機會欣賞原作。1979年我先后在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學習,盡可能多地接觸原作,這對自身油畫水平的提高、油畫語言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此外,改革開放這些年中,我們接觸到了世界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繪畫,這也影響了這一時期中國畫家創作的風格和題材。自1978年以后,尤其是80年代到90年代這段時間裡,中國油畫的畫風變化很大,每一位畫家根據各自的需求和個性進行創作,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風格,題材也更為廣泛。所以,從這一點上看,改革開放給中國油畫增添了新的活力,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油畫的發展。

人民網:如您所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油畫的題材日益豐富。而您是通過肖像作品作為人民精神生活的寫照。您為什麼選擇用肖像畫來記錄時代?

靳尚誼:每個人選擇的題材都跟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相關。我以前也創作過一些多人物、大場面的作品,但后來發現自己在這方面能力不夠,畫起來有些吃力。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出現,在那段時間裡,西方的人物畫非常發達,宗教畫、歷史畫等均以表現人物為主。達·芬奇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就是享譽世界的作品。在歐洲學習過后,我認為肖像是油畫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因為畫人其實最難。既然我畫多人物、大場面吃力,那我就專攻肖像畫這個題材,把自己的繪畫水平再提高一些。

另外,我對人物肖像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人是社會的主體,通過一個人的肖像可以表達各方面的社會現象和情緒,表現豐富的社會內涵。人是社會的中心,而人本身的形象和造型的特點既單純又豐富,表現起來難度很大,但又最富於張力。我把自己在藝術上的追求集中在肖像畫這一小范圍上,既有助於自己的研究,同時,我通過我的畫筆為中國人造像,表現中國人的精神氣質,這也是一個中國畫家的職責。

靳尚誼與採訪團隊合影

人民網:這四十年積累與創作,奠定了您在畫壇中的地位。您認為改革開放給您個人的藝術創作帶來怎樣的影響?

靳尚誼:我主要是在肖像畫方面做了嘗試和探索,這體現在風格的變化。比如《瞿秋白》更偏古典﹔到了《畫家黃賓虹》中又融入了水墨畫的中的寫意元素。但是無論風格如何變化,作品都是表現對象本身的。

除此之外,我經常在畫作中表達自己對時代、對社會的感受。在我1997年的作品《老橋東望》中,意大利的修女在古代佛羅倫薩的城市背景下祈禱,但是她的眼睛有點斜視,這是我當時在意大利考察時的感受。意大利是歐洲宗教氣氛最濃厚的國家之一,佛羅倫薩裡幾乎沒有現代建筑。但后來,我通過觀察發現當地有些年輕人已經不大信仰宗教了,於是我通過這幅肖像畫,把這一現象表現出來。

還有一幅2001年的作品《醉》,畫的是日本的藝伎。當時我想表現的是亞洲在現代化以后出現的一些不太好的現象,其中包括畫中醉生夢死的消極人生態度。所以,在我的肖像畫裡會蘊藏比較復雜的社會內涵。

 

延伸閱讀:

記者手記︱靳尚誼:用畫筆為中國人造像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往期回顧:

第一期︱98歲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紅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兒童

第二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改革開放四十年,奮斗著,幸福著

第三期︱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扎根西藏五十年,一生愛唱這支歌

第四期︱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以歡笑的形式記錄時代

第五期︱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一人一桌一折扇,萬語千言四十年

第六期︱著名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學中融入中國故事

第七期︱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角色雖小,戲比天大

第八期︱著名作家馮驥才:人在書齋裡 心在大地上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