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十二期︱陳愛蓮:時代的紅舞鞋永不停歇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源自我們的文化積澱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舞蹈教育家陳愛蓮。被譽為“東方舞蹈女神”的陳愛蓮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奮進與開拓,如同穿上了那雙賦有魔力的紅舞鞋,伴著歲月時光舞個不停,譜寫著藝術與人生的傳奇。
當我們到達位於北京南郊的愛蓮舞蹈學校時,陳愛蓮已經開始練功了。踹燕、探海、旁腿側身、踢紫金冠……我們在練功房外面靜靜看著她干淨利落地將一個個動作完成,不禁暗自感嘆,即使歲月流逝,但陳愛蓮的身姿依然健美輕盈、充滿活力。
在練功結束后,作為校長的陳愛蓮有些放心不下剛開學后同學們的狀態,特地去看了一下大家練習情況。看到同學們都在認真跟著老師學習動作,她才放心地接受我們的採訪。專訪中,談到舞蹈術語時,陳愛蓮伸出手在空中比劃著,眼波流轉,表情生動,透著舞者的靈性。
“她的舞蹈宛如春江的皓月,清澈透明﹔又如天邊的雲霓,艷麗飛揚……”被譽為“東方舞蹈女神”的陳愛蓮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起舞弄影,不斷地開拓著自己的藝術與事業,如同穿上了那雙賦有魔力的紅舞鞋,伴著歲月時光舞個不停。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人民網專訪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舞蹈教育家陳愛蓮,在不懈的奮斗中,她譜寫著藝術與人生的傳奇。
“每一次上台表演都是再創作”
人民網:改革開放后,文藝創作迎來第二個春天。您也如沐春風地追逐時代步伐,於1980年舉辦中國首個個人舞蹈晚會——《陳愛蓮舞蹈晚會》。當時您是如何考慮的?辦此晚會的初衷是什麼?
陳愛蓮:七十年代中期,我從部隊農場勞動回來后,當時身體出現了問題,醫生說是“過度訓練”,我一心隻想著將失去的時間補回來,結果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體力,在排練廳裡站都站不了。后來我認識到自己需要慢慢恢復,便減少不必要的體力消耗,並注意飲食、保証睡眠,在仔細調養之后,身體逐漸好轉了。后來,我在電視上看到一位西班牙舞蹈演員在舉辦個人舞蹈專場,讓我印象深刻,這是我頭一次知道個人也可以開舞蹈專場,從此舉辦個人專場舞蹈晚會的念頭也油然而生。
到了1980年,單位創排了一個新舞劇,全團唯獨我沒有工作任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把那段時間看作是上天的恩賜,讓我有空重新將專場演出的事情“撿起來”。為了晚會我一共排了十個節目,包含《春江花月夜》《文成公主》等經典作品以及三個新作品,除了保持藝術性之外,更要考慮觀眾的喜好,這並不是學術匯報演出,我是為觀眾服務的。
由於許多東西要親自准備,演出當晚我帶著大包小包,推著自行車走了近三站地兒,把它們運過去,在表演開始前就耗掉了部分體力,而晚會又是以獨舞和雙人舞為主,一曲舞畢就得立刻換裝繼續表演。當時身體剛剛復原,非常辛苦,但我還是咬著牙將演出完成。大幕落下之后,我就哭了,雖然疲憊,但也感到非常幸福。這次專場演出帶給中國舞蹈界許多啟發,因為新中國建立以來還沒有過這種演出形式,大家覺得很新鮮,也很受歡迎。后來,專場演出還來到了上海、南京、深圳、香港,當時我也是內地第一位在香港開專場演出的舞蹈演員。
人民網:一提到陳愛蓮,觀眾想到最多的便是舞劇《紅樓夢》, “閑靜如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的林黛玉是觀眾心中的永恆經典。從上世紀80年代初您首次出演林黛玉,到今年演出已有七八百場了。那麼多劇目,為何您對林黛玉這個角色情有獨鐘?
陳愛蓮:從藝這麼多年,我對自己演過的所有角色都有著同樣的熱愛,《紅樓夢》之所以演得多,首先當然是觀眾對這部劇的認可。每部作品、每個角色,我都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經過不斷地打磨、排練,才將它們搬上舞台與觀眾見面,《紅樓夢》也不外如此。
舞劇《紅樓夢》劇照
人民網:在1997年的時候,您選擇復排《紅樓夢》,當時為什麼會做出復排《紅樓夢》的決定?與原版的舞劇《紅樓夢》對比又有哪些改動?
陳愛蓮:下定決心復排《紅樓夢》是1997年,當時正好趕上“中國國際歌劇舞劇年”,我拿到節目單后發現外國的劇目佔比很高,本土的節目很少——我的民族情結一下子涌了出來,當即決定自己出資復排《紅樓夢》。舞劇《紅樓夢》是1981年的作品,要是原封不動地在今天繼續表演,根本不可能。在復排期間,我就反復研讀《紅樓夢》原著,力求進一步理解原著精神,深入探尋林黛玉的靈魂。
直到今天,《紅樓夢》已經演出過七百多場了,這麼多年來,大的結構沒有變化,我忠實地保留了基本的風格。但是,每一次上台表演都是對《紅樓夢》的再創作,每一次重排,我都需要在作曲、舞美、編導上有所創新,要去適應時代的變化,考慮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絕不是完全重復此前的內容。我不斷提醒自己,雖然歲月不饒人,但舞台上的藝術生命可以延長,尤其是對經典舞劇的復排,每一次都要有新的突破。隻要是我自己的動作,我都會重新審視一下,有時候小到雙手擺放的位置這種細節我也會進行調整。時代在變化,觀眾的審美要求也在變化。很多冗長的部分都已經刪掉了,原來的長度超過兩個小時,現在是一小時四十分鐘。一些表現得不夠准確的地方,我也會想辦法讓它更貼合主題。
延伸閱讀: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往期回顧:
第一期︱98歲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紅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兒童
第二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改革開放四十年,奮斗著,幸福著
第五期︱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一人一桌一折扇,萬語千言四十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