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十七期︱翟俊杰:為中國電影事業永葆銳氣

黃維、宋子節
2018年11月30日07:57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源自我們的文化積澱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著名電影導演翟俊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翟俊杰糅合藝術的魅力與生活的真實,以一部部優秀作品跟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進程,記錄民族英雄的堅定身影,謳歌中華民族的高尚品德。

初冬時節,落葉繽紛。在八一電影制片廠,國家一級導演翟俊杰笑呵呵地向我們走來。77歲的他身體硬朗,聲如洪鐘,散發著軍人的氣質與力量。

從《長征》《金沙水拍》《我的長征》表現的長征精神、《血戰台兒庄》展示的抗戰精神,到《共和國不會忘記》體現的改革精神、《驚濤駭浪》贊頌的抗洪精神……翟俊杰糅合藝術的魅力與生活的真實,以一部部優秀作品跟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進程,記錄民族英雄的堅定身影,謳歌中華民族的高尚品德。

“主旋律電影是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記錄和寫照,我的使命和責任就是弘揚中國精神。”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記者專訪著名電影導演翟俊杰,共同重溫電影裡堅毅卓絕的英雄人物,感受歷史光影中偉大光榮的民族精神。

“改革開放為導演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天地”

記者:改革開放初期,1986年您與楊光遠共同執導戰爭片《血戰台兒庄》,也是您的第一部電影,當時為什麼選擇拍攝這樣的題材?

翟俊杰:《血戰台兒庄》是中國第一部表現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解放思想、尊重歷史的環境中,《血戰台兒庄》得以搬上熒幕。共產黨軍隊與國民黨軍隊同為中國軍隊,展現中華兒女團結一致抗擊外敵的英勇形象。通過如實反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告訴觀眾歷史是這樣走過來的。可以說,這是一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影片。

記者:這部影片在當時引起了怎樣的反響?

翟俊杰:影片上映后,我隨大陸電影代表團到台灣訪問。台灣記者問我:“您在拍《血戰台兒庄》時,把國民黨軍隊表現得英勇頑強,拍《大決戰》時,又把國軍表現得兵敗如山倒,您是怎麼想的?”我回答說:“為民族而戰者,英雄﹔為官僚買辦而戰者,不敗沒有天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昭示。”《血戰台兒庄》得到時任廣電部部長艾知生、中宣部副部長賀敬之以及統戰部等領導大力支持,社會各界充分肯定,影片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我們感到非常欣慰。

《血戰台兒庄》劇照

記者:1988年,您執導影片《共和國不會忘記》,從鋼鐵公司變革的視角切入,講述改革開放帶來的大變化。為何選擇這一題材?

翟俊杰:拍完《血戰台兒庄》后,感到意猶未盡,我與編劇之一田軍利決定再拍一個直面改革開放的大工業題材故事。飛機、大炮、工廠機器乃至生活中的縫紉機、自行車,哪一樣都離不開鋼鐵,但恰恰鋼鐵工人的生活常被忽略,工業題材難出高票房電影,因為人們認為硬邦邦、冷冰冰的鋼鐵電影有什麼看頭?

當時我提出來:要把鋼嚼出味道來。我們跑遍國家大型鋼鐵基地,到鞍鋼、武鋼、本鋼、上鋼、攀鋼等大型鋼鐵基地深入體驗,有時高爐前的溫度高到簡直要把人烤成薯片。但是我們始終堅持到一線與領導、工人談心,了解他們的想法,隻有感同身受才能將生活化作自己創作的源泉、素材和力量。最終《共和國不會忘記》獲得第十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它是一種激勵,讓我更加堅定了要為人民創作的信心。

記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您覺得這種觀念給您的創作帶來怎樣的收獲?

翟俊杰:文藝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隻有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才能獲得最真實、最動人的故事。真正熱烈地擁抱生活,真正地沉入生活,生活才能賜予你靈感。比如拍攝軍事題材電影時,我常深入到部隊最基層,和戰士們一起坐潛艇入深海,乘飛機上藍天,目的是加深對部隊戰士的了解。深入生活是為了追求真實,如果藝術不真實,那麼藝術價值蕩然無存。

記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憂患意識是第四代導演共有的特征,作為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您覺得改革開放的時代契機為您的創作帶來了哪些影響?

翟俊杰:改革開放為我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天地。感恩改革開放為我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我算不上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隻能說是第四代導演兄弟中的一員。第四代導演的作用在於承前啟后,繼承過去中國電影的傳統,同時對新的電影藝術理念有所吸納、開拓和創新。

1982年,我專門到北京電影學院的編導進修班充電,接觸、學習先鋒派、作家電影、新現實主義等理論,把其中有益的部分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在吸收中不斷創新。第四代導演在登上電影主流舞台時,也沒有忘記我們的初心,始終使自身創作與時代保持同步,努力拍出優秀的電影作品。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