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十七期︱翟俊杰:為中國電影事業永葆銳氣【2】

黃維、宋子節
2018年11月30日07:57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主旋律電影應當藝術化地傳播正能量”

記者:有網友說,在看您的電影時,內心總因影片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深感震撼。在您看來,什麼是英雄主義精神?

翟俊杰:有一個觀念深深扎根在我心裡——軍人首先要為人民服務。我17歲考入西藏軍區文工團,61年的部隊生涯培養了我深深的軍人情結。我當年進軍西藏時經歷過兩次戰爭,很多年輕的戰友長眠在戰場上。當年軍區政委譚冠三曾說:“同志們,咱們進軍西藏,保衛祖國邊疆,我這把老骨頭就埋在西藏,永遠和西藏的人民一起保衛邊疆,建設邊疆!”這些人都是英雄啊!正是這種英雄的精神,形成我的理想、信念、責任、擔當。在我心中有一種抹不去的英雄情結。接受央視邀請拍《西藏風雲》長篇電視劇時,我再回西藏,凡是有烈士墓的地方,我都去拜謁一下。

拍攝中的翟俊杰

記者:61年的軍旅生活為您帶來怎樣的影響?

翟俊杰:部隊的文藝工作者一定要記住: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要始終與人民和生活同呼吸、共命運,尋找挖掘生活的瑰寶,才能把精神力量播撒到觀眾心裡。當我被授予“國家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時,和王心剛、張良、田華等前輩相比我感到慚愧。這是一種激勵,敦促我更好地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回報社會。

軍旅生活不僅在思想層面對我有深刻影響,也讓我切實體會到真實的戰爭場景,對我日后拍攝戰爭題材電影有很大幫助。我經歷過殘酷的戰爭,缺氧嚴寒的風雪高原磨練了我的勇氣和堅毅。當我把這些苦都吃下去,拍電影遇到更惡劣的天氣我也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很知足。作為一名導演,若不是在西藏軍區文工團練就的功夫,今日何能統領攝制組的眾三軍!

記者:您拍攝了許多深入人心的主旋律題材電影,包括《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決戰》、《我的法蘭西歲月》,以及三拍長征故事,主旋律電影和其它類型電影有哪些不同?

翟俊杰: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通常以大人物、大事件、大場面為主要元素,它不僅肩負著對“史”的正確表述,更承擔著對“史”的完美、細膩且符合藝術規律的創作。主旋律電影是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記錄和寫照,我的使命和責任就是弘揚中國精神。一次又一次“觸摸”那段抗戰史,每次都有一種別樣的感受,但唯一不變的是民族精神,那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長征精神,抗戰精神,人民解放戰爭精神,新時期的抗洪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各個歷史時期的無數精神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崇高品德,是時代的主旋律。弘揚時代主旋律,是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

翟俊杰(右一)在《長征》拍攝現場為演員說戲

記者:您曾三次拍攝長征故事——《金沙水拍》、《長征》和《我的長征》,為何如此鐘愛這一題材?

翟俊杰:首先,長征體現了人民軍隊義無反顧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其次,長征是中華民族美德的集中體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堅忍不拔、不怕犧牲、團結友愛﹔第三,長征也是對人類體能極限的一種挑戰——飢餓、寒冷都沒有打敗紅軍。在種種艱苦之中,這種長征精神是一座屹立不倒的豐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筆財富甚至是屬於全人類的。

長征精神並不是口號,而是一段血與淚的故事,是不斷激勵著我的精神力量。我要通過電影將這種情懷藝術化地表達出來。拍長征、學長征,三拍《長征》也是電影人以身作則發揚長征精神的過程。第二次拍《長征》時,我帶著演員重走長征路。我告訴他們,脫掉時髦的名牌服裝,在荒山野嶺中體驗艱苦生活,這種都市生活和艱苦環境的巨大反差能讓你們更貼近所扮演的人物。

記者:您的主旋律影片總是在表達主題的同時多增新意,獲得觀眾廣泛好評。在您看來,主旋律電影如何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

翟俊杰:主旋律電影應當藝術化地傳播正能量,想盡辦法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中國電影應藝術化地、形象化地來表達這個偉大時代。藝術作品要有吸引人的中國故事內核與充滿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比如《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描寫了蘇聯年輕女兵的戰爭悲劇,如果不是戰爭,這些女兵可以結婚生子,但是法西斯戰爭毀掉了她們的生活。什麼叫做悲劇,把美好撕碎給人看就是悲劇。這種悲劇,就是藝術感染力的一種體現。

觀眾不可能牢牢記住電影的每一分鐘,但是影片中生動感人的鮮活細節越多,越能夠感動觀眾,一部作品成功的系數越大。《血戰台兒庄》中,一個老兵蹲在戰壕裡思鄉,折下一段嫩柳枝,做成柳哨,吹出《走西口》的調子,最后把集束手榴彈綁在身上和敵人的坦克同歸於盡。這樣來自生活的藝術細節,對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好處。

“電影要由產量的繁榮向質量的高度發起沖擊”

記者:您以一部部優秀作品見証了中國電影成長的四十年。在您看來,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國電影取得哪些成就?有哪些不足?

翟俊杰:中國電影從題材、制作都取得長足的進步。在取得成績同時,更要看到不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何克服不足,創造新的輝煌,這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我認為,要警惕泛娛樂化、功利浮躁的不良傾向。

提高文化產品質量,要由產量的繁榮向質量的高度發起沖擊。講好中國故事,要堅決繼承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大膽吸收先進的藝術理念。目前我們可以憑借數字技術制作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但關鍵還需要豐沛的藝術想象力,避免千篇一律。增強影片的想象力與感染力,吸引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參與審美。

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娛樂元素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您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主旋律影片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距離感?

翟俊杰:由於一段時期裡主旋律電影出現千篇一律、急功近利的現象,使大家產生了距離。但是歷史是我們的根與魂,堅決不能忘記過去,忘記意味著背叛。為了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我特別注意和年輕人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喜好,與年輕人保持同步。

通過娛樂放鬆並沒有錯,但是一個民族隻追求娛樂,那麼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子越過越好,但要始終銘記為此付出寶貴生命的革命先烈,牢記過去艱難的抗爭歲月,不能把中華民族的抗爭史、苦難史娛樂化,要讓后代了解偉大的革命戰爭歷史,讓民族精神指引后代繼續前進。

記者:您提出過“多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拍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在拍攝電影時,您覺得優秀傳統文化對創作有什麼影響?

翟俊杰:古典詩詞與電影是藝理相通的。電影是個舶來品,但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卻蘊含著許多電影表現手法——“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如一個鏡頭融入另一個鏡頭的“疊化”效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20個字如同構成一部微型電影分鏡頭劇本——故事、人物情感、規定情境、構圖、光調、色調、影調,乃至似有若無的音樂都在裡面。這種“藝理相通”是聯系文藝領域各個門類的共同紐帶,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也是我們拍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電影的源泉。

記者:您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鏡頭語言相結合的?

翟俊杰:比如,電影《長征》的配樂上採用“聲畫對立”的手法——悲壯慘烈的場景中的配樂恰是委婉淒美的《十送紅軍》,最后兩句詞我還改為:問一聲親人紅軍啊,此去西征何時才回還。這正符合中國古代辯証藝術理論提出的“以哀情寫樂,以樂情寫哀,倍增哀樂”。極大的反差引起人們豐富的藝術聯想,更讓觀眾印象深刻。

《驚濤駭浪》裡,一個小戰士晝夜搶險累死在抗洪第一線,彌留之際一隻蠶豆大小的小青蛙蹦到他的臉上,將死的戰士憑著殘留的一點點知覺露出一個若有若無的微笑,最終還是逝去。小青蛙出現之前是敘事,之后是抒情,這是借用中國古典戲曲的“緊拉慢唱”的藝術手法。除此之外,中國畫的虛實相間、中國書法的謀篇布局等,意境優美,同樣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

翟俊杰題寫寄語:中國電影博大精深,有著燦爛的歷史,涌現出許多優秀影片。我願永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熱烈地擁抱生活,創作出無愧於偉大新時代、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影作品!一個藝術家的生理年齡可以增加,但藝術年齡永遠保持年輕!

記者:在您的藝術生涯中,執導創作了許多經典影片,在您看來,哪部電影、哪個角色最令您感動?

翟俊杰:我認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創作中也要堅持一種人文關懷的基調。《我的法蘭西歲月》是首次用青春偶像片的手法拍攝革命先驅的青年時光。片中鄧小平、周恩來、聶榮臻、蔡暢、李富春等老一輩革命家遠渡重洋到法國勤工儉學,尋求報效國家的真理。這段浪漫艱辛的生活,何嘗不是我們老中青幾代人共同的偶像和精神榜樣呢?

《長征》中,我們打破了模式化表演,推出一個全新的、深入人心的毛澤東形象。唐國強同志首次出演毛澤東一角,為此他拼命節食、游泳,40天減掉26斤,最后他的身材、長發、憂郁的眼神,和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拍的毛澤東非常吻合。演員這種為追求藝術效果而不辭勞苦的精神也令我感動。

記者:回顧過往的電影歲月,您覺得電影對您而言意味著什麼?

翟俊杰:如果用軍人的話說,電影應該是我的武器,是打擊敵人、團結人民、謳歌人民的武器。電影也是我的終身事業,我愛電影,我願意為它獻出一切。我感恩生活、感恩部隊、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一個人的生理年齡可以增長,但藝術年齡、心理年齡要永遠保持青春。我要永遠保持銳氣,為了中國的電影事業,為了我的最愛。永遠奮斗下去!

 

延伸閱讀:

記者手記︱翟俊杰:背負國仇家恨拍攝《血戰台兒庄》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往期回顧:

第一期︱98歲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紅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兒童

第二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改革開放四十年,奮斗著,幸福著

第三期︱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扎根西藏五十年,一生愛唱這支歌

第四期︱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以歡笑的形式記錄時代

第五期︱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一人一桌一折扇,萬語千言四十年

第六期︱著名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學中融入中國故事

第七期︱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角色雖小,戲比天大

第八期︱著名作家馮驥才:人在書齋裡 心在大地上

第九期︱著名油畫家靳尚誼:七十載耕耘不斷 一輩子畫筆不停

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樹 歌聲飄過40年

第十一期︱王曉棠:藝無止境 謙者為勝

第十二期︱陳愛蓮:時代的紅舞鞋永不停歇

第十三期︱李舸:記錄時代前進的光影

第十四期︱李雪健:珍惜“演員”的名號

第十五期︱尚長榮:不負時代,無愧梨園

第十六期︱張良:一輩子做董存瑞精神的傳人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