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古代也有“春運”︱路遠情深,他們如何歸家?

2019年01月23日08:14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走進一扇叫家的門,點亮一盞親情的燈,洗去一年滄桑的塵。天涯海角,不遠萬裡,回家過年,是每一位在外漂泊的游子心底最柔軟的一方。

2019年的春運已經在1月21日拉開序幕,將於3月1日結束,共40天,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29.9億人次。春運是春節前后特有的大規模人口遷徙現象——游子如箏,春運是線,每一次甜蜜的收線,便近了家的距離。

溯源“回家過年”

為何過年時一定要回家?傳說,“年”是一隻凶惡的野獸,長著四隻角四隻足,力大無比,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便會出來作祟。

個人的力量有限,無法對付凶殘的年獸,於是全家人守在一起,等著“年”的來到,合力把“年”趕走。所以不論怎麼困難,有什麼樣的理由,在外的家庭成員都要趕回,助一臂之力。

現代時空概念上的“年”,晚於過年風俗。據中國最早一部釋義詞典《爾雅》中的“歲名”解釋,“年”在堯稱為“載”、夏稱為“歲”,商稱為“祀”,一直到周才稱為“年”。

古代“春運”行路難

春運不光光是現代有,其實我國古代就有春運。如上文所說,因為周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現代春節的雛形,古代的 “春運”也就隨之應運而生。不過那時的春運比現在困難。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古代有“父母在,不遠游”等封建禮俗思想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動的數量並不大,距離也不太遠。其次,與今天不同的是,古代春運主體並非“外出務工人員”,而是以朝廷官員和經商人士為主。

由於道路建設落后和交通工具簡單,許多人因為路途遙遠,根本無法回家過年。因此,“回家難”的背后實是“行路難”,古代春運面臨的最大問題自然是交通問題。

在殷商時期,就有道路交通的建設的記載,在安陽殷墟考古中便發現了大量車馬坑。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修建了四通八達的全國性公路網,陸路交通水平突飛猛進,給“春運”提供了便利。

“秦為馳道於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 據《漢書·賈山傳》記載,此馳道寬達69米。不隻路寬,路旁邊還栽植鬆樹。

除了馳道,秦朝還有直道,軌路等。軌路是用硬木做的,下墊枕木,馬車行駛在上面,速度較快。當然,秦代的公路網並不是為當時春運的需要而修建的,而是出於軍事考慮,但它對諸如過年等民間風俗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古代人的交通工具又是什麼呢?在古代,春運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和畜力。中國最早的人力車是輦,輦就是轎子的前身。而長途運輸則主要靠畜力車,有馬車、驢車、騾車、牛車等,其中馬車是古代春運最主要的工具。

普通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有轏(音“站”﹔古代用竹木條做成的車)車、輜(音“滋”,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車等。轏車是一種輕便車,結構簡單﹔輜車則是大貨車,送人時則變成了大客車。而高官及富商乘坐的是安車,古代一種通常用一匹馬拉的、可以在車廂裡坐乘的車子。

因此,古代人回家過年,能坐轏車就很不錯了,大多數人隻能靠兩條腿或牲畜代步,實現“回家過年”的心願。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