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題壁詩:行詩壁上,這就是古人的“朋友圈”

2019年04月18日08:22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藝星青年按】無論是探親訪友,還是游山玩水,現代人凡是外出,心中總會涌起萬般感受,在朋友圈上記錄並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悟,亦是稀鬆平常。

但在古代,既沒有通訊工具和社交軟件,發表詩詞歌賦也要大費周章,旅途中的人們想一吐心聲的時候是怎麼做的呢?

位於甘肅隴南成縣城東南約4公裡的鳳凰山大雲寺的《李叔政題壁》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題壁的文化傳統。說是題壁,其實隻要興之所至,逢著各類建筑或者山石橋欄樹干等凡能寫畫圖形文字處,皆可題寫作畫,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朋友圈”。

孟棨(唐)《本事詩》中記載,崔護清明獨游城南,一位女子給他留下了美好印象,“人面桃花相映紅”﹔然而次年清明,再訪不遇,隻嘆門牆如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就是寫在左門扇即“左扉”上的。

有文字記載的題壁詩,最早出現在漢代。《晉書》卷三十六轉引衛恆的《四體書勢》上說:“(漢)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師宜官,東漢南陽人,書法家:“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這是古代題壁詩的最早記載。

到了南北朝時期,題壁詩逐漸增多。自唐朝開始,題詩壁上蔚然成風。一些寺院、驛站、館舍等場所,往往會有意留出一些牆壁、有的甚至專門設有詩壁,或者詩板、詩牌,供來往旅客題詩。

據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一:“澧陽道旁有甘泉寺,因萊公、丁謂曾留行記,從而題詠者甚眾,碑牌滿屋。”題壁詩蔚為大觀,也成為一道風景,引得行旅者駐足品鑒。元稹《駱口驛二首》其一中寫道:“郵亭壁上數行字,崔李題名王白詩。盡日無人共言語,不離牆下至行時。”作者整日“不離牆下”欣賞題壁詩……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題壁詩的狀況之盛。

寒山子題壁(歐豪年)

《人民日報》(2016年04月23日12版)

唐朝楊凝式雖然是書法家,但“素不喜作尺牘”,他的主要書跡都是留在寺廟的牆壁上。《舊五代史·楊凝式傳》說他:“既久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勝跡,輒流連賞詠,有垣牆畫缺處,顧視引筆,且吟且書,若與神會”。以至“西洛寺觀二百余所,題寫幾遍”。而唐代的詩僧寒山子,自稱有六百余首題壁詩,“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或許是最喜歡題詩壁上的人了。

直至兩宋,題壁風氣仍然盛行。文學家蘇軾便是其中一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傳誦至今的題西林壁便是他在游山時自己的獨特感受。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調任湖州地方官而路過揚州平山堂時(另一說為元豐七年十月蘇軾由黃州赴汝州時經過揚州),見牆壁上歐陽修的墨跡仍然龍飛鳳舞,不禁懷念起恩師,寫下“西江月”一詞,來紀念平山堂與歐陽修,“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一句以景襯情,睹物思人,令人為人生無常而感慨萬千。

現今的平山堂

宋朝之后,題壁風氣逐漸退熱。明清時期已經不多,但仍陸陸續續還是有人以題壁發表詩文。近代的題壁詩中,譚嗣同的七言絕句《獄中題壁》讀來倍感氣勢雄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