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他們都是被詩文“耽誤”的治水能手【2】

2019年07月17日08:17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王安石: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

宋慶歷七年(1047年),26歲的王安石被任命為鄞縣(即寧波)知縣。上任伊始,正逢大災之年,他下鄉研究得知,鄞縣並不缺水,只是沒有水利設施,既不能蓄水,又無法排澇,所以非旱即澇,災害頻仍。於是,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實地調查,為各處水利建設作出規劃。

鄞縣靠海,當地百姓飽受海潮侵襲之苦。為此,王安石主持修筑了一條從孔墅嶺下河頭、焦村,經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這條海塘全長15公裡,有力地阻擋了大海涌來的狂潮,保護了沿海的農田。為了進一步控制潮水,王安石還帶領百姓開山劈石,修建楔閘。據《鎮海民國縣志》記載:“宋慶歷年間,荊國王公宰鄞時鑿山為之,筑堤捍浦為河,於堤西石岩鑿三竅為楔,闊三丈六尺,高三丈。”這樣,海潮來襲時可通過石閘控制潮水,解民之憂。百姓為感念王安石的恩德,“立荊公祠於楔左,歲祀之。”

此外,王安石還對東錢湖進行了治理,疏湖泥,立湖界,起堤堰,限制湖水流出,抵御海潮侵入,從而解除了湖區周圍及鄞縣、鎮海七鄉農民的水旱之苦,充分發揮了湖區的灌溉和漁獲之利。自此,“七鄉三邑受沾濡”,“雖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憂。

說到王安石,自然要提到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其中的重要內容則是在宋熙寧二年(1069年)十一月頒布的《農田水利約束》。在政策推動下,形成了全國興修水利的高潮,“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據歷史記載,從1070年到1076年間,各地興修農田水利工程共計10793項,增加灌溉面積3600萬畝之多。

曾鞏:內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節

曾鞏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出任齊州(即濟南)知州,在任時間雖短,但對濟南的城市建設功勞不小。其中最主要、也廣為人知的,就是他主持修建了北水門。

濟南的南部是山區,地勢南高北低。北城牆原本留有城門來排泄積水,但一到夏季多雨季節,南部的山洪連同充沛的泉水傾瀉而下,匯集到市北低窪處造成水患,人們隻能臨時“荊葦為蔽,納土於門,以防外水之入”。為了消除濟南的水患,曾鞏一上任就決定修建北水門。

北水門即當年齊州城的北城門,它建在曾鞏為疏導大明湖水而開掘的匯波渠上。曾鞏利用原有城門,兩岸用石頭壘砌,中間放置石水閘,分為兩扇,並設置門扃,根據水位高低決定水閘的開閉。如果城內積水,則開閘,水向北流至小清河﹔如果城外積水有倒灌入城之勢,則放下水閘,御水於城門之外。

如今的濟南大明湖。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后來,曾鞏作《齊州北水門記》:“於是內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節,人無后廬,勞費以熄。”至今,北水門依舊發揮著排水的作用,使大明湖“久雨不漲,久旱不涸”。后人又在在北水門的基礎上興建了巍峨壯觀的匯波樓,站立其上觀大明湖,濟南八景之一的“匯波晚照”便映入眼帘。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