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他們都是被詩文“耽誤”的治水能手

2019年07月17日08:17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季風氣候區,夏季雨水較多。尤其在古代,防治水害、發展水利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管子就曾說:“請除五害之說,以水為始。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

今天,青年君帶大家認識一下五位被詩詞歌賦“耽誤”的治水能手。或許你已領略過他們的詩文才華,但你未必知道,他們為官期間的治水成就,絲毫不比他們的詩文成就遜色。

白居易: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從長安繞道襄陽南下,乘船經過洞庭湖,看到“每歲秋夏時,浩大吞七澤。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的景象,便生出了治水以供民生的宏願,“安得禹復生,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劍,重來親指畫。疏河似翦紙,決壅同裂帛。”

到達杭州時,正逢大旱,人畜飲水困難,解決缺水問題成了擺在白居易面前的頭等大事。當時的西湖被稱為“錢塘湖”或“上湖”,因為在它北部連接著一個水位比它低的“下湖”。由於當時錢塘湖年久不治、堵塞成患,雖有舊堤,但太低矮又疏於加固,導致大雨時湖水橫流難以存儲、干旱時湖內蓄水不足無法用於灌溉。

杭州人民為紀念白居易所做貢獻,將此堤壩命名為“白堤”。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白居易命人清挖了西湖的淤泥,並將舊有湖堤(錢塘門外自東向西與白堤東端相接,相當於今湖畔居至寶石山麓)“高加數尺”,以增加錢塘湖的庫容量。並設聖塘閘等三閘,閘門每日定時開啟和關閉,使湖水循環往復,讓其滋潤下游農田,還能排泄洪水、保障湖堤安全。

除了治湖之外,白居易還疏浚了杭州城區內的六口已使用了四十年的老井,解決民生用水問題。整個工程完成以后,既為江南運河擴充了水源,也保障了錢塘、鹽官(今海寧)之間運河兩岸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還解除了杭城居民生活用水之憂。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滿離開之際,出現了“杭老遮車轍”的送別場面——老百姓扶老攜幼為他送行。依依惜別時,白居易回贈了一首詩:“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晚年隱居於龍門香山寺的白居易也沒“閑著”。當時,龍門伊河段有八節灘、九峭石兩處險灘,行船之人到了八節灘,都要下水拉船。天寒之時,船夫一邊喊著號子,一邊凍得牙齒打戰。白居易見此情景,發願整治八節灘。他四處游說,籌集經費,甚至還拿出了自己的積蓄,“誓開險路作通津”。最終,這段航路在白居易的領導下被鑿通,航道狀況大為改觀。

范仲淹:修圍、浚河、置閘,缺一不可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西溪瀕臨黃海,地勢低窪,唐時李承修筑的捍海堰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淹沒良田、毀壞鹽灶。於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利害,建議重修堤堰。

天聖三年(1024年),張綸奏明朝廷,仁宗調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天聖四年八月,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臨行前,范仲淹仍惦記海堰之事,留書張綸,再陳復堰之利。綿延數百裡的長堤,在經過數年修筑后,巍然橫亙在黃海灘頭,受災流亡的居民得以重返家園。

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蘇州知州,開始了對太湖的治理。太湖平原中部地勢低窪,河港錯落,潮汐漲落還帶來大量泥沙,治水壓力可見一斑。范仲淹赴任的時候,正值太湖汛期,“淪稼穡,壞室廬”“觀民患,不忍自安”,范仲淹實地考察之后,提出了以疏導為主的治水主張,“水之為物,蓄而停之,何為而不害?決而留之,何之為不利?

如今的太湖風光。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具體的太湖治理工程中,范仲淹以工待賑,每日給糧五升,招募飢民興修水利,“部役開決積水”。他主持疏浚了白茆塘、福山港、黃泗浦、許浦、奚浦等吳淞江的支流。范仲淹還在這些支流的入海、入江處設置水閘,遇到大旱,可以引水灌溉﹔遇到洪澇則可以宣泄洪水。同時,還能有效規避海潮侵襲時的泥沙淤塞問題,一舉三得。

慶歷三年,范仲淹官拜參知政事,在《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厚農桑》中,他建議朝廷要求各級政府重視農田水利。范仲淹還認真研究了江南的圩田古制,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修圍、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思想及實踐,深刻地影響著后世。范仲淹也因此得到后人贊譽:“實心為民,行而宜之,必至盡善而后已,此先憂后樂之功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