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莫言瑞典演讲内涵深刻 不愧中国当代文坛顶尖作家--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评:莫言瑞典演讲内涵深刻 不愧中国当代文坛顶尖作家

慕容佳康

2012年12月10日16:06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莫言的整个演讲看似是讲“自己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所反映的问题在中国具有代表性。莫言的演讲是平实的、感人的、深刻的,他通过一个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对自己进行了剖析,而这种对自己剖析和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历史”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进行剖析和反思的过程。

  看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很多人惊叹“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听完了莫言在瑞典的演讲,很多人惊叹“原来演讲稿也可以这样写!”。莫言不愧为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开创性的顶尖作家。

  莫言的演讲从始至终都没有向听众“说教”,也没有丝毫高高在上的姿态,莫言用平实的语言阐释了影响他文学创作的多种因素,同时在那些莫言讲述的“小故事”里,也蕴含着他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当莫言讲述他“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记忆中最后悔的一件事”,不禁使我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一些事,虽然我和莫言生长的环境完全不同,但是莫言讲述的这些故事却激活了我内心深处一些尘封的记忆。日本翻译家吉田富夫就曾表示,自己翻译到《丰乳肥臀》中的母亲赤着上身打铁时潸然泪下,“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打铁的。” 莫言在演讲中说,因为担心母亲自杀,所以“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莫言就是用这种平实,但是却极富感染力的描述,来表达他对母亲的爱,其实类似这样的描写在莫言的小说中随处可见。莫言的高明就在于他能深刻把握人类心灵深处那种“相通的东西”。正如莫言在演讲中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莫言的整个演讲看似是讲“自己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所反映的问题在中国具有代表性。就如同每个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一样,聆听莫言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也能从这些故事中发现自己的影子。“胆怯”、“偏见”、“自私”、“孤独”、“虚荣”或许是当代中国人在某个特定的人生历程中都会携带的“基因”。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莫言不是以一种“脸谱化”的方式来解读人,他充分尊重每个人,对每个人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表现也持宽容态度,正如莫言在演讲中所说的:“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这是莫言创作小说所坚持的原则,如果引申开来,这其实也应该是一个人处世的态度,就是说,我们应该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我们不应该人为地把他人“脸谱化”、“标签化”。

  莫言短短30分钟的演讲,一共涉及到了1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看似平淡,但是却集中体现了近50年来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甚至可以说这些故事是对“当代国民性格”的集中展示。莫言演讲中一个似乎不起眼的“故事”却引起了我的注意——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这里面涉及到“我”、“老人”、“母亲”的三种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特别是老人说的话其实就很值得我们深思。想必这些故事很多都触及到了我们的心灵。故事中反映的“饥饿”、“告密”、“辍学”、“虚假表演”、“自私”、“冷漠”、“从众”、“自大”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我聆听着莫言的这些故事,情不自禁的就会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些结果?”恐怕我们只有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民性格的深刻思索中才能找到答案。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莫言的演讲其实是对自己几十年创作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历史、人性、人生的深刻思考。莫言的演讲是平实的、感人的、深刻的,他通过一个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对自己进行了剖析,而这种对自己剖析和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历史”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进行剖析和反思的过程。

(责任编辑:温璐、许心怡)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