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以重大的突破性,几乎引发全社会的热议和关注。这不仅是传统文学界的头条新闻,也几乎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社会意义上的头条新闻。这是传统文学界多年未遇的境况。
突破
“抢购莫言”凸显诺奖效应
10月11日,莫言获奖伊始,众多业内人士,都就这一事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发表看法,比如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就表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性的文学奖项,是中国文学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很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同时,莫言的创作扎根中国大地,用他高密的故事,和汪洋恣肆的语言,浓艳的色彩,每部作品和每部作品都不相同的一种构思,使他的文学达到了一个可以达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被专家们认可。莫言的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会使中国作家更多地增加自信。
迅速地,在莫言获奖后的第二天,他的作品就出现了抢购热潮。在北京图书大厦,莫言获奖当天晚上7点,书店得知莫言获奖后就设立专架,当晚就有读者来购买莫言的《蛙》,第二天9点书店一开门,就有很多读者前来抢购,约半小时就抢购一空。在中午时,《生死疲劳》到货150本左右,不到半小时又抢购一空。在网络书店方面,当当网数据显示,莫言获奖当天,所有莫言书籍销售近万册,相比以前有20倍增长。京东商城数据显示,获奖到第二天早上不到一天的时间,莫言作品的销量是他获奖前一个月销量的两倍。《丰乳肥臀》最高时一分钟下单10本。
相比往年图书出版上的“诺奖效应”,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使今年的“诺奖效应”更加明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系列新版共16本,在莫言成为诺奖热门时已开始在网上书店预售;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得最新授权,今年秋天推出莫言文集。莫言获得诺奖后首部新作、首部剧作集《我们的荆轲》是该部文集中的新书,也在莫言获奖后不久率先推出。此外莫言的新书还包括访谈录《碎语文学》、演讲录《用耳朵阅读》,以及最新修订版、内容至2011年的莫言散文集《会唱歌的墙》。据精典博维公司的统计,莫言新书的销售码洋12月时已经超过约1.5亿元。在海外版权方面,目前已经有接近一百个语种。
“消费莫言”折射社会心态
相比意料之中的业内热潮,网络时代众声喧哗的特点,在莫言获奖一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体现得比莫言作品还要恣肆的“魔幻现实主义”,全社会疯狂“消费莫言”的势头,就有点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了。一时间各种消息满天飞,似乎什么都要扯上“莫言”,让人哭笑不得。“莫言称750万元奖金在北京也买不起大房子”,在网上狂转,于是“聪明的开发商应该送莫言一套房子”的说法应声而出,有房产网站还制作专题,以“莫言买不起房”为由头,梳理北京房屋价格。还有报道如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网店出现特别标注“莫言故乡”的“高密火烧”和烤鸡、莫言签名书在网上加价售卖,最贵的《透明的红萝卜》网上要价10万元。莫言故乡拟弘扬红高粱文化,拟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投资6.7亿等。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较为集中地来到中国推出自己的图书被问到评奖细节时,竟引出了“贿赂”这样的问题,一时又是沸沸扬扬。
这里涉及对民生的焦虑、对社会公平的敏感、炒作底线的模糊、围观的浮躁等多种社会文化心态。而莫言在这种“围攻”中,低调得极少接受采访,他反复表达的,也是“莫言热不如文学热”,“突然感觉看到的这个人似乎不是他自己,只是一个叫‘莫言’的作家,他仿佛成了旁观者”,“我最希望回到书桌前,坐下来写小说”等态度。这也让人们不禁担忧,莫言获奖成为了一种被娱乐化的话题消费。不过,这一多年罕见的传统文学在社会议题中所占的位置,多少可以算作其重归大众视野的一种方式。只是,如何让大众从关注莫言转变到关注文学,还仍需做出很多努力。
回归
《白鹿原》《一九四二》人文回归
文学作为影视的“底本”,影视开拓文学在大众中的影响力,一直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艺术规律。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此外,奥斯卡每年的获奖及提名影片也能印证这一规律,《战马》、《雨果》、《龙文身的女孩》都汲取了原著中最核心的精神气质,而原著小说在国内的引进,也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前些年,这种艺术规律在国内的文化市场上,颇有被扭曲的地方。
一方面,影视公司偏重选择“多快好省”的操作方式,剧本水不水,并非他们最关注的方面。这是一大批影视作品量多质次、难出精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些出版机构苦于文学边缘化,想出“搭车”影视的种种招数,一些剧本稍作改动就出书,影视作品的图文集仓促出版等并不符合读者阅读心理,达不到一定阅读质量的影视书也频出。然而,双方也许都发现,这种违背艺术规律的急功近利,越来越难满足观众和读者,于是今年,以《白鹿原》和《一九四二》为代表、改编自名家小说的电影,不仅为电影增加了于人文精神上有所作为的期待,也成为传统文学进入大众视野的又一表现方式。
在电影的上映周期之内,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刘震云创作的《温故一九四二》,都推出了新版,也都引发了大众领域的高度关注,这也成为人们能或重温、或初读这些传统文学佳作的契机,成为能够了解、接触作家所思、所想问题与世界的契机。比如陈忠实作品中民族精神、生活方式的“库存”,刘震云作品中表达的灾难思考。
争议
韩寒代笔门引发“口水”思考
今年,一波三折的韩寒“代笔门”事件,可谓引发一场网络大戏,也可谓是“文学”进入大众关注焦点的特殊方式。该事件以麦田1月15日发表博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及讨论开始。之后韩寒的发文以及方舟子的加入,多次在网上你来我往不胜枚举。以至于网上出现多种关于此事的“段子”式评论,甚至快餐店还贴出告示,为创作者提供写作证明。
此事演变成迅速口水化的态势,也使人们可以从中思考一二。比如网络语言天生的调侃、博出位的特性,使得论战中的很多话语都在争论和人身攻击的边界上游离;网络论战议题意义究竟多大,还是只要是名人“干起来了”,就能立即引爆热点;各种人,甚至不相关方的搅局,使网络论战的“欢乐效应”无限扩大;网络口水战由于其先天带有的媒体性、宣传性特质,网友们对其背后是不是有商业目的、赚眼球需要的怀疑等。
业内人士也对网络论战口水化的底线,做出了一些探讨。比如评论家白烨认为,一般的学术论争,底线应该是有理有据,有话好好说。不能胡说,不能骂人。但这两点,现在在网上都突破了。评论家张颐武表示,口水战需要慢慢取决于网民的自律,比如慢慢地厌倦这种骂战了。现在看起来,单纯网络骂战的效果就已经递减。
进步
名人书呈现内容更加“有料”
演艺明星、主持人等创作的名人传记类图书,一直是大众图书类型中的活跃板块,也曾诞生过销量百万册级别的畅销书,可谓先天备受大众关注的图书品种。近两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众渐渐对单纯自身经历加励志模式,或是照片凑数、简单写真集形式的审美疲劳,以及同类产品的竞争加剧,名人图书也不再只是名人就行,这类图书慢慢在选题策划上更加精耕细作,更加“有料”,也展现出贴合作者精神气质、努力传达人生思考、人文价值不断提升的特点。
今年,推出图书的明星、名人很多。比如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央视主持人柴静的新书《看见》,她几乎将自己的经历隐藏在一个个她采访的新闻事件与人物之后,并且该书整体上的立意,更侧重呈现新闻工作及社会问题元素。在她的书中,人们会思考很多,而不是仅仅对“柴静”这个名人的私事一探究竟。演员刘德华今年也推出最新书《我的30个工作天:“桃姐”拍摄日记》,主要是关于个人工作情感和拍摄《桃姐》时的感悟。对出书刘德华表现出了很有自己想法的一面,比如想写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他还表示如果有一本比如60个年轻作家书写与刘德华聊天中感觉的书,是很有意思的。并且他真的已经和一批80后作家聊过,把不敢跟媒体说的话,都跟他们说了,但写出来他却感觉不满意,就没有出版。演员陈坤今年出版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偏重心灵记录的方向,此外他还首次担当出品人出版新书《往西,宁静的方向》,这些都可看做他近年来在心灵探索方面的努力,以及希望带给读者启示与影响的意图。此外,姚谦、张亚东、芮成钢、江一燕等今年推出的新书,也都偏重传达生活、工作中的感悟与价值观。
晨报记者 刘婷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