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不一样二手书店 纽约Strand书店体验记录--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体验不一样二手书店 纽约Strand书店体验记录

2013年01月30日08: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陈雨娇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可以住在这里。

  这就是我踏进纽约Strand二手书店的第一感受。

  Strand书店并不起眼,在纽约一个平凡的街道上和快餐馆挤在一起。门牌看起来有些旧了,门口掉了漆的推车上摆的一般都是些没人看的廉价书。这一切让它看起来那么平凡,甚至有些平庸。

  然而一走进Strand书店的大门,你就会发现那都是表象。店内一排排木质的书架复杂地交错着,像是迷宫。所有的书架看起来都很旧了,人们走过的时候甚至有些摇摇晃晃。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旁边挂着“虚构类小说”、“非虚构类小说”等不同的标志牌,方便人们找书。书架旁的墙边歪歪斜斜地立着几个有些生锈的铁梯子。这里与其说是书店,倒更像是一个读书破万卷的耄耋老者的私人图书馆,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时代。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它们都是些真正的好书,都经历过时间的沉淀和人们挑剔的品位的考验。脚下的木地板随着人们脚步的移动会发出吱呀声,不但不显得刺耳,反而更符合这里浓浓的书卷气。这里对于汤姆·拉伯那样的书痴来说想必是天堂。

  也可能是炼狱,对于我来说就是如此。站在这里,我感觉自己在接受着一场甜蜜而痛苦的考验:这里的书太多太全了,我简直无从下手。而且这里是个二手书店,这些旧书几乎都是半价,有些甚至更便宜。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每一本书都因时间而散发着旧书特有的书香,就像是美人身上喷了适合她独有气质的香水,令人愈加欲罢不能。每一本书都是一件艺术品。

  我拿了一个筐,里面装满了书,理智告诉我要再进行一轮严格的筛选,不能全然跟着感觉走。但是内心深处,我渴望着每一本书。最令我满意的是我拿到的王尔德的《自深深处》和约翰·伯格的《约定》。这两本书当天都只剩下最后一本,而且每本只要5美元。我有些抱怨标价的人不识货,又忍不住因为能够得到这两本书咧嘴傻笑。更可贵的是,《约定》这本书已经不出版了。我没来由地想到了《无法企及》中的马斯可尔和他那幅低价买到的《塞内加之死》。他在得到它的时候那么兴奋,宝贝得不得了,几乎是虔诚地抚摸着它来自十八世纪的画框……在反应过来之前,我的手指尖已经划过封面上的标题,留恋地在那里徘徊。

  Strand书店一层都是些小说:经典名著,流行的故事书,名人传记等等都有。二三层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都是些专业书籍,从艺术摄影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有涉及。而四层,则像一个神圣的神坛。这里摆放的,都是一些罕见的书籍,如珍藏版和初版印刷的书。

  坐电梯来到这层,这层楼的全貌随着电梯门打开的一刹那缓缓映入我的眼帘。走出电梯,我发现了右手边的一个玻璃柜。好奇心驱使我停下脚步,结果在里面发现了初版的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上面还有福克纳的签名。我看着书的扉页上那飘扬的花体字组合成了我只在维基百科上见过的签名,嘴张了又合,在看到那六位数的价位后更是瞠目结舌。我想到了那个冒险偷书的罪犯伯尼·罗登巴尔,突然觉得他像位知己,暗自和他在心里击了个掌。

  木头的清香和旧书淡淡的墨香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Strand书店独有的一种气味。这种气味像知识一样令人安心,让你不由自主地便沉下了气,只想在一个墙角坐下,静静地读上一本好书。我忍不住沉浸在其中。这里没有噪音,只有鞋踩在木地板上柔和的塔塔声和微弱的吱呀声,人们轻声交流的声音和故意压低了的笑声——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书店。不似我记忆中的图书店,终日都人声鼎沸,嘈杂不堪。

  (陈雨娇,为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10年级学生)

(来源:北京青年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