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新书《看见》揭秘十年经历 遭遇网络"砍柴"--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柴静新书《看见》揭秘十年经历 遭遇网络"砍柴"

李俐

本来“文艺”是个多么美好的词儿,用得滥了,如今俨然成了“矫情”、“不靠谱”的代名词。微博女王姚晨力挺柴静,把这些声讨柴静的微博比作一张张大字报,“枪打出头鸟,人性一贯如此”。说,柴静是幸运的,趁她还没有在“女神”界站稳脚跟,就卷进了舆论的风暴。
2013年01月30日16: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本来“文艺”是个多么美好的词儿,用得滥了,如今俨然成了“矫情”、“不靠谱”的代名词。本来“女神”也是个需要抬头仰望的词儿,现在却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没错,我说的这个“女神”,就是柴静。

  新年伊始,随着《看见》一书的热销,柴静成了粉丝们追捧的对象,但“人红是非多”是亘古不变的定律,一轮轰轰烈烈的“劈柴”运动也在网上愈演愈烈。先是有八卦记者偷拍,曝出其已婚的新闻,接着不甘寂寞的木子美又八卦其既往情史,让纯洁的女神形象一下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花边谈资。更有威慑力的批评来自柴静的两位同行――闾丘露薇和董路,他们从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度对柴静的工作理念和状态提出了质疑,批评其“不关注事、只关注人”,“唯一的出路只有演”。

  微博女王姚晨力挺柴静,把这些声讨柴静的微博比作一张张大字报,“枪打出头鸟,人性一贯如此”。批评柴静为何就成了“文革”遗产“大字报”?或许,在姚晨的心里,柴静和她一样,都是“女神”,都容不得质疑。我反倒觉得柴静应该感谢的不是用一句“贱男就是矫情”喝退敌手的“姚大嘴”,而是这些不遗余力把她拉下神坛的木子美们。

  柴静为何被批,首先应当问问她为何受到追捧。光是“央视主持人”这张名片就已经为她铺就了最好的平台,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的采访让观众对她印象深刻,央视的个人品牌战略加上媒体的渲染,让“共和国良心”、“央视最穷主持人”等封号纷至沓来。当然,也少不了董路所说的公知老男人对她的友情支持,抬着抬着,就抬出了“柴徽因”、“公知女神”。

  正直、善良、独立、清贫、有才、文艺、低调、坚持甚至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特别是在央视这样一个名利之地,一个女记者能拥有这么多美好的个性无疑已经堪称完美,难怪一批批新闻系的学子乃至世俗百姓要拜倒在其脚下。然而,一个人真能做到“完美”二字么?如果说“劈柴”不厚道,倒不如说那些神化柴静的公知们更可恶,“女神”不是好当的,她必须要靠包装和表演,她必须时刻把自己的羽毛擦得一尘不染,要不然,就会被木子美们寻得可乘之机。

  许多年前,我们热衷于偶像,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在回归理性,于是,更多的偶像被推倒。最早的于丹,在《百家讲坛》口吐莲花,被封为“国学大师”,到头来终以北大讲堂的一片嘘声作结;前两年的韩寒也是例子,一个以独立、个性引领一代青年的文学偶像,终究也敌不过方舟子的死缠烂打,在质疑声中走下神坛。

  所以说,柴静是幸运的,趁她还没有在“女神”界站稳脚跟,就卷进了舆论的风暴。木子美的八卦或许可以让她“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变得更加亲民,更接地气。至于同行的业务批评,倒也不失为一种引发自省的方式,它能够提醒柴静,不管签名售书的队伍多长,自己离心中的目标还有距离。

  我们需要的“女神”应该是真实的,有瑕疵的,而不是伪饰的、完美的。经历过这一轮“劈柴”,柴静如果能更加看清自己,把自己锻炼得更坚韧,我想,她会赢得更多的掌声。

  李俐

(责任编辑:崔元苑、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