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颁“高密人民勋章”。
本报记者与莫言二哥(右)。
莫言:太阳大,人气旺,只好用墨镜挡一挡。(设计台词)
@华西都市报:昨日上午,莫言家乡山东高密市文体公园,阳光灿烂,红灯高挂。“高粱红了——中国(高密)第四届红高粱文化节暨电视剧《红高粱》新闻发布会”隆重开幕。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电视剧《红高粱》主创——著名导演郑晓龙、著名编剧赵冬苓以及主演周迅、朱亚文、于荣光、秦海璐等齐齐亮相。
应高密市委宣传部邀请,华西都市报记者第二次参加莫言家乡的红高粱文化节。在发布会现场,华西都市报记者再次与莫言面对面,与11个月前拿诺奖后处处谨小慎微相比,他最大变化是脸上戴上了一副大墨镜,酷劲十足,但对人还是很亲和。
戴上墨镜避打扰
昨日早晨9时,华西都市报记者提前来到高密市文体公园。今年的红高粱文化节,“莫言热”依然是亮点。在现场,一位年轻姑娘为了见到莫言,早早准备了一束鲜花,想当面献给莫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盛典——诺奖之行》也公开亮相。这部作品以13篇亲笔日记、7篇演讲、8篇访谈、65张照片,独家披露了莫言获奖前后的心路历程。
9时20分,一辆中巴车开来。当莫言的身影一出现,大批文学爱好者及粉丝蜂拥上前,拿出照相机、手机争相拍照。或许是高密天气太热,昨天的莫言,脸上戴着一副明星大墨镜,酷劲十足,但他对人很亲和,不停地向父老乡亲挥手致意。莫言与本报有着深厚的渊源,去年获得诺奖之后,第一时间独家为本报读者题词:“读书、善思、勤奋、识礼”,昨日,看到记者再次到来,莫言 一边走一边说:“欢迎华西都市报记者,到我的家乡高密采访!”
现场记者好奇地问:“莫言是作家,怎么戴起了明星一样的大墨镜?”一位熟悉莫言的好朋友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说:“自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十多个月过去了,‘莫言热’高烧不退。走到哪里都有粉丝。许多人都想得到莫言的签名。莫言怕应酬,也怕记者采访,所以戴起了大墨镜,减少打扰。”
被授予“高密人民勋章”
华西都市报记者现场发现,今年第四届红高粱文化节,高密市委、市人民政府严格按照规定勤俭办会。现场没有布置鲜花,没有放鞭炮,更没有邀请歌星献歌。整个开幕式简朴、热闹。在众人面前,山东省高密市委书记范福生将“高密人民勋章”授予莫言。范福生介绍说,“高密市人大常委会,于2013年8月份决定授予莫言‘高密人民勋章’,这也是高密市分量最重的一个奖项。”
接过奖章,莫言谦逊地表示:“真正的人民功勋不是我,我就是一个写小说的,流不了多少汗,也出不了多少力。我觉得真正的人民功勋、高密的功勋应该是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父老乡亲,那些在我们各个车间里挥汗如雨的父老乡亲,还有我们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高密父老乡亲,他们才是真正的功勋。”
莫言又说:“我只是尽我所能写了一些小说,又一不小心获得了一个奖项,给高密提高了一点知名度仅此而已,所以真是愧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会尽我所长,写出好的作品,歌颂高密,歌颂人类真善美。”最后,莫言表示一定写出更好的作品,回报家乡人民。
昨天莫言也现身《红高粱》开机发布会,莫言表示其实对电影版有遗憾:“因为电影的长度有限,所以许多内容没办法完整展开。”莫言希望郑晓龙能将剧版拍出历史感和现实感。
探旧居
莫言二哥委托本报请专家抢修旧居
昨日下午,在电视剧《红高粱》探班后,华西都市报记者随媒体团再次探访莫言旧居。此次已是华西都市报记者第六次探访莫言旧居。在莫言旧居小门前,莫言的二哥管谟欣热情与华西都市报记者聊天、握手。
参观现场,一位漂亮女导游给媒体团讲起了莫言成名的故事。记者注意到,曾经坑洼的泥土小院已被踩得光溜溜的,某某银行欢迎你的广告很醒目,一些小摊小贩正在附近买东西,似乎显得有些商业味过重。“现在每天光游客就得几百人。”二哥管谟欣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莫言旧居小屋时还吃惊地发现,莫言几十年前用过的旧农具已被新农具取代,且墙上的旧对联也变成了崭新的对联。“管老师,莫言旧居的农具、土炕、床板,还有陈旧对联,要以旧补旧,恢复原貌。赶快抢救!”管谟欣也着急地说:“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也着急。高密政府部门对旧居也加强了保护,并且很快会对旧居以旧补旧进行抢救性修缮。”管谟欣说,“也希望华西都市报帮帮忙,请哪位文物修旧专家,来指导指导。”(记者杜恩湖 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