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真实芳林嫂“文革”时曾掩护“王强”原型

刘知侠

2013年10月19日14:07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真实芳林嫂“文革”时曾掩护“王强”原型(图)

  1966年“芳林嫂”刘桂清(前排左二)在薛城与战友重逢合影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后,胆大、心细、朴实、机智的芳林嫂,逐渐被人们熟悉和喜爱。其实,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她名叫刘桂清,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刘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刘桂清,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都称她刘二嫂,她的三儿子刘宗礼是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的通讯员。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时,刘桂清随铁道游击队的干部家属,一起撤到黄河北我军后方。全省解放后,她老伴已被国民党迫害死了。她路过济南要回鲁南,一些老同志劝她在济南住下。于是,全国解放后,她便在济南槐荫区槐村街落了户。

  最初,刘知侠在写作《铁道游击队》前,到鲁南采访时,刘桂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刘知侠在济南工作时,和刘桂清同住一个城市。因此,便以“嫂弟”相称,经常见面、欢聚,结下了长达40余年的深厚友谊。特别是“文革”时期,刘桂清又成了生活中真实的芳林嫂。

  1953年,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特别是改编成电影后,秦怡扮演的芳林嫂,以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还有那个不拉弦就扔手榴弹的情节永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然而,它却在“文革”中遭到了批判,作者刘知侠也经历了非人的折磨。

  电影《铁道游击队》在1966年5月成为首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之一。电影女主角“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原型均被“对号入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刘知侠等作家、艺术家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为了躲避造反派的折磨,刘知侠在一个初春的深夜,撕破床单,结成布绳,拴在窗口上,从囚禁他的三楼逃了出来,跑到济南市郊的刘桂清家中。她对刘知侠说:“大兄弟,你只管在我这里住就行了,保你没事!”

  风声日紧,为了确保安全,无奈,她只好把刘知侠连夜转移。直到4个月后形势好转,刘知侠才安全地回到工作单位。后来,刘知侠专门写了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中篇小说《芳林嫂》,以此表达刘桂清在危难关头对他的救助深情。

  当时,刘知侠并不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原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在枣庄煤矿工作的王志胜(王强原型),被打成“走资派”后,早已于4个月前来到“芳林嫂”家避难。他们虽然住的只有一墙之隔,却从没有见过面。原来,这是“芳林嫂”按照过去搞地下工作的原则做的特意安排,免得他们遇到意外时互相牵连。

  就这样,在抗日战争中,掩护过无数革命战士的“芳林嫂”,十年浩劫的风暴中,她又大显身手、奋不顾身地和造反派周旋,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掩护了刘知侠和王志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桂清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需要怎样的无私、无畏,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啊!

  风雨过后是彩虹。历经十年浩劫,中国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可岁月无情,刘桂清这位机智果敢的革命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文革”的风风雨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病逝于济南,遵照老人的遗愿葬在微山湖畔的刘庙村。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里,留下了刘桂清掩护的足迹;夕阳中,映衬着刘桂清坚强的背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芳林嫂”的青春永远在历史的荧屏里,刘桂清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图提供 李海流

(责编:陈苑、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