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纪念《追忆似水年华》出版100周年:读普鲁斯特,请放慢呼吸

石剑峰

2013年11月12日08:26    来源:东方早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读普鲁斯特时,请放慢呼吸

  1871年7月10日出生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追寻逝去的时光》中。

  1913年11月8日,《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出版。

  普鲁斯特撰写《去斯万家那边》时的笔记和涂鸦。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早早就上床了。有时,刚吹灭蜡烛,眼皮就合上了,甚至没来得及转一下念头:‘我要睡着了。’但过了半小时,我突然想起这是该睡觉的时候呀,于是就醒了……”《追寻逝去的时光》(另译为《追忆似水年华》,本文所指为周克希译本,下文简称《追寻》)的这个著名开头,在100年前被认为是个笑话。1913年2月奥朗道夫出版社的退稿信说:“我这人可能不开窍,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30页。”还有一封退稿信更刻薄:“把这部720页的稿子从头到底看完……简直不知所云。它到底在讲些什么?它要说明什么意思?要把读者带到哪儿去?”(延伸阅读:A27版《追寻》第一卷文选)

  然而100年后,《追寻》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这部小说里了,他认为写这部小说比他之前做过的所有事情都重要一千倍、一万倍,“以前的那些事情跟它比,简直不值一提。”

  1912年下半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时光》(后改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第二卷《寻回的时光》(后成为第七卷)的初稿,总的书名是《心灵的间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间歇性停顿”。1913年3月,在遭到屡次退稿之后,他把书稿交给格拉塞出版社自费出版,先垫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样的时候,把书名改成了《追寻逝去的时光》,与此同时,他将两卷分别命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终于出版。

  普鲁斯特对此书充满期望,他曾对好友说:“我真的觉得一本书就是我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它比我们自己更重要,所以我现在为了它,像父亲为了孩子一样四处求人,是再自然不过的。”

  在普鲁斯特1922年去世前,他终于完成了7卷本的《追寻》,他在结尾处写上“Fin”(完),“现在,我可以死了。”普鲁斯特说。

  100年后,我们还在读《追寻》。为纪念《去斯万家那边》出版100周年,法国各大出版社都在出版跟普鲁斯特有关的图书,比如当年要让普鲁斯特自费出版的格拉塞,今年出版了普鲁斯特亲自删减的缩减本《追寻》,再版了几本普鲁斯特传记。今年2月到4月,纽约摩根图书馆还举行了一个普鲁斯特手稿展,书稿和校样稿上布满作者修改的手迹。11月8日至14日,纽约人连续7天在纽约不同的地点举行《去斯万家那边》的朗读会,这七个地点号称与小说里的场景相似。一连串的研讨会也将在这个月在纽约举行。

  日前,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法国作家、出版人夏尔·丹齐格和南京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分别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谈他们对普鲁斯特和《追寻》的阅读。

  读普鲁斯特就像深海潜水

  勒克莱齐奥前几日在上海参加国际童书展,这几个月一直在南京大学执教,教授艺术和文学,普鲁斯特的《追寻》也是他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之一,“一定要讲普鲁斯特和《追寻》,这是绕不过去的。”“我个人现在一直会看普鲁斯特的作品,尤其是《追寻》,比如我最近又在看其中的第五卷《女囚》,以前我看这卷的时候,对它的内容不是太熟悉,所以我想再看一遍。”不仅是勒克莱齐奥,多位采访过的法国作家都曾告诉记者,他们至今还会重看这部小说。《追寻》之于他们就如同《红楼梦》之于中国作家。

  勒克莱齐奥最早接触《追寻》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他的感受如同其他所有初读者一样,“非常难读”。勒克莱齐奥说,“我一开始的印象是,书里的句子非常难,里面的人物不是很友善,感觉上不让读者去接触他们。《追寻》描写的是19世纪末巴黎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整天不工作,就是聚在一起,经常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当时,我不是很喜欢小说里的这些人。”

  夏尔·丹齐格另外一个身份是法国格拉塞出版社的丛书主编,100年前,普鲁斯特在多次被退稿之后,在这家出版社自费出版了《去斯万家那边》。在丹齐格位于巴黎出版社的狭小办公室,到处可以看到他主编的普鲁斯特作品,作为一名《追寻》的疯狂爱好者,这部被公认为难读的小说在他看来却“很容易读”。丹齐格在他的办公室对早报记者说,“因为《追寻》写得很好。写得好的书总比写得糟糕的书更易读。”丹齐格说,阅读普鲁斯特就像深海潜水,“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呼吸节奏,你阅读时也得改变平时的呼吸和心态。”

  “因为他的句子写得很长,又不紧不慢。所以在阅读时,呼吸要比平时更缓慢。的确,普鲁斯特写的日子比正常的生活更缓慢。读普鲁斯特的时候,要对自己说,我们在玩深海潜水。要抛弃白天的节奏,徐徐向前,进入这个水族馆一样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有点软绵绵、有点迟缓。”丹齐格说。

  今年是《去斯万家那边》出版100周年,格拉塞出版社一整年都会出版各种和普鲁斯特有关的书。比如由普鲁斯特亲自做大量删减的缩减本《追寻》,“我们在1987年找到了这部手稿”。出版社还再版了普鲁斯特初中时期的朋友写的回忆录《我与普鲁斯特》;还有另一位朋友罗伯特·德雷弗思的《普鲁斯特1913》,“这本书讲述了普鲁斯特每个月都做了些什么”。

  在丹齐格看来,阅读普鲁斯特没有任何难处,可是勒克莱齐奥说,他最后能读进这部小说、理解这部小说的转折点是因为一部日本俳句集,里面有一个诗人说,“你要去听暴雨的声音,听暴雨的声音是理解这个作品(诗集)很好的方式。”“我意识到,这就像读普鲁斯特的作品,不是去读懂它,而是去感受它。我记得《去斯万家那边》有一段讲到,全家人在等斯万回来,等待的时候就注意听门口的声音。听到‘叮叮’的时候,就知道斯万回来了。‘叮叮’是开启我阅读普鲁斯特的一扇门,更加验证了我对普鲁斯特作品的理解——读懂《追寻》,就是去感受书中的声音等感性的东西。”

(责编:鲍坤子(实习生)、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