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前的万寿寺塔。 (资料图片)
经过40多天小心翼翼地“抽土纠偏”,坐落在西安东郊、最大倾斜量已达2.64米的明代万寿寺塔最近被成功地“复位”了2米,目前已基本“改斜归正”。这是西安实施的首例古塔纠偏工程,也是陕西继眉县唐代净光寺塔纠偏之后,成功实施的第二大古塔纠偏工程。
积水下渗,万寿寺塔岌岌可危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万寿寺塔,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座六边形的楼阁式砖塔共6层,塔体通高22米,塔身上有砖刻的楷书“藏经塔”三字。当年香火萦绕的万寿寺早已不复存在,西安市西光中学南校区的操场上仅仅留下了这座塔,数百年来塔体保存较为完好。
近年来,万寿寺塔倾斜加剧,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斜塔”。2007年监测数据显示,该塔向西北方向倾斜1.064米,到2011年5月时,连续降雨加剧了该塔的严重倾斜,5月28日倾斜2米左右,6月1日倾斜达2.231米。6月4日,就在当地文保和地质结构专家紧急采用钢架支撑抢救保护时,该塔塔体的倾斜已达2.63米,半个月之后倾斜量达到了2.64米,但塔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万寿寺塔倾斜的原因是什么?国内外专家现场会商得出结论:一是明代人在打2.1米深的夯土时,由于没有大型机械,塔基的夯土不够结实,也没有对塔基进行严格的加固处理;二是塔体周边星星点点的晚期墓穴坍塌;三是所在中学4年前改建操场时抬高了操场地面,使塔基处于低凹地带,又因当时降雨过多,塔基周围积水下渗严重,雨水外排不畅,加剧了土层湿陷;四是上世纪70年代塔的周围曾开挖过防空洞,导致了塔基失稳。
“勘探对比发现,塔下面夯土中的含水量已达到28%,远远高于周围的含水量,达到变形指数,导致塔体重心偏移。”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专家蔡怀恩说。
抽土纠偏,三层“衣”裹住塔身
发现险情后,西安市文物部门在该塔的正北、西北、正西三面,搭设了三个支撑保护塔体的三角形钢架,顶在了塔身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处,倾斜的塔身凭着三条“钢拐棍”支撑了近两年。为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和抗压强度,又在塔的四周打孔钻眼,将沙子、水泥和生石灰等灌进去,汲取地基土的水分。
负责现场施工的陕西普宁工程结构特种技术有限公司陈平说,万寿寺塔此次纠偏主要采取抽土纠偏法,把倾斜方向相反一侧塔体下面的土慢慢抽出来,让塔体靠自重慢慢归位。工程施工前,为使塔体保持稳固,提高中轴面的抗剪能力和局部抗压能力,他们先是对塔体进行了预加固,将塔身从里到外用软棉毛毯、木板、钢构件包了三层,防止纠偏施工中塔体左右摇摆;随后,他们在塔体的底部,筑了L形和矩形两道混凝土梁作基础加固,将塔底牢牢地箍住,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10月底预加固完成后,施工人员开始采取抽土纠偏法,让塔体自己“复原”,对塔体上的个别裂痕和可能产生裂痕的地方,用石膏条一一贴住,并进行24小时检测。检测中,还用百分表(可精确测到0.01毫米)、水准仪测竖向和横向有无沉降、偏移的变化,最后根据精准的计算,在非倾斜一面的精确位置慢慢取土,让塔身靠自重回倾下压。
陈平告诉记者,万寿寺塔已经只剩60多厘米的倾斜量,是否还要继续纠偏,相关专家尚在研究论证中。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本报西安12月17日专电) 本期策划 徐维欣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