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发明和使用,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公元前600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拨动算珠进行计算。在现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许多数据是算盘高手演算出来的。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通过亲历者的日记记录,用算盘计算出所走的行程,从而有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一说。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取代。上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将珠算清出小学教材,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还可减轻学生负担。
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是不能代替的。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在省城的一家珠心算培训学校,从三四岁的幼儿到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都有近百人在这里进行学习。此外,珠算可以开发智力缺陷儿童的左脑,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来自全省各地的百余名智力障碍儿童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许多孩子在学习完一个疗程后会因为有显著的效果而选择继续学习。
珠算成功申遗,让更多的人对算盘重新产生了兴趣。在省城南宫收藏品市场,老算盘吸引着收藏爱好者,它的价格也开始攀升,普通的硬木算盘要价都达到了300元以上。在晋商的发祥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一直被重视,各种博物馆和收藏展馆都少不了这一项。
如今,街头巷尾的店铺,已经很难看到算盘的影子,但是,仍然有一些上了年纪的生意人,还在执着地使用着它,他们心里,压根没有想过算盘要从自己手里淘汰。在省城双塔西街,就有这么一家小有名气的小饭馆,饭馆开票的贾大妈年已六十,靠着一把老算盘,贾大妈在进进出出的账目上从未出过差错。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