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哈工程大学生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鱼皮画显现代气息

本报记者 袁 泉

2014年05月07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鱼皮画 活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学生们正在制作鱼皮画。
  唐晓伟摄

  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就地取材,把大马哈鱼皮通过剪、刻等手工方式,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传承乏力的尴尬。自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赫哲先民“逐江河而生”的渔猎文化基因的古老技艺,一直在寻找破解传承窘境的出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用“一所学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团队、一个创业公司”的“哈工程模式”,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保护传承“非遗”提供了新思路。

  ——编 者 

  

  日前,“首届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艺术作品展”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开展。威风凛凛的关公、活灵活现的中国龙、惟妙惟肖的牡丹花……400件用大马哈鱼皮制作的艺术作品全部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老师学生。除了省内的展出,在深圳文博会、哈洽会、松花江开江节、各种公益推广活动,哈工程师生的鱼皮画都有一席之地。

  学生们,让鱼皮展现出现代气息

  每周四、周五晚上,哈工程21B教学楼110教室里,总有数十名学生将一张张大马哈鱼皮通过精巧的设计、细腻的刀工,变成画作。吸引学生们的除了12周课程的1个学分和学校免费为每位同学配备的鱼皮、画板和工具,还有亲手制作鱼皮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门课也成了不少学生每周最期待的选修课之一。

  张琳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画”传承人,从事鱼皮画创作已有10余年。她既不是赫哲族,也不曾专修鱼皮画,学工艺美术的她半路出家。一次,看过鱼皮画后,她对这种艺术形式着了迷。

  2007年,她开办培训班,免费提供原材料和工具,传授鱼皮画技艺。“因为缺少制约,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没等学会,人就不来了。”她原计划将培训时做成的作品回收作为商品,产生效益后再投入培训班的运转,形成良性循环,但事与愿违。“作为一名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个体所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张琳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琳被哈工程特聘为鱼皮画选修课的兼职教授。有了大学校园这片沃土,张琳觉得自己这颗“非遗”的种子充满了向上生长、开花结果的希望和力量。

  正读大学二年级的孙晓娜第一次看到鱼皮画,是在学校举办的鱼皮画展上。这个来自烟台的女孩从未想过鱼皮竟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艺术品——茂密的白桦林中,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潜伏在树影间,栩栩如生的老虎胡须、虎皮花纹、光线的明暗对比都是用鱼皮剪刻粘贴而成。

  得知学校开设赫哲族鱼皮画艺术的选修课后,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第一堂课就彻底颠覆了她对鱼皮的印象——滑腻、粗糙、不起眼的鱼皮经过鞣制处理后,竟成了艺术创作的绝佳选材。

  从2010年鱼皮画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选修课堂至今,已有上千名学生与古老的赫哲族和鱼皮画结缘。因为报名人数已达200余人,从这个学期起,选修课由原来的一个班扩充为两个班。

  从赫哲族文化到鱼皮画发展现状,从鱼皮工艺品的制作技法到注意事项,张琳将所学倾囊相授。学生们的回报让她觉得惊喜和感动,“这些孩子让我吃惊,他们爱艺术,有活力,敢创新,为传统技术赋予现代气息,这样,才会有更多人了解、喜欢鱼皮画艺术,鱼皮画的发展才会有未来。”

  选修课期末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结合所学谈对鱼皮画发展的看法”。学生苏博文写道:“赫哲文化何去何从,让人堪忧,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但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能做的也很多,不要等最后了解了、爱上了,才发现已经晚了。”

  鱼皮画,让学生创业梦得以实现

  刘春罡是哈工程动力学院的研三学生,也是“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鱼皮画的创业项目不仅融入了他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对古老艺术最有效率的传承和发扬,不是将其放在博物馆,而要将其做活、做火,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刘春罡说。“我发现,黑龙江很多热门景点卖的是套娃、锡器等俄罗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那不能代表黑龙江文化。赫哲族的鱼皮文化是黑龙江特有的,将鱼皮工艺品开发成黑龙江特有的旅游纪念品,里面有很大商机。”

  创业不能靠拍脑门,刘春罡等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鱼皮文化市场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13年,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为“孵化器”,学生创业公司“福鱼”正式注册。

  提到创业初衷,刘春罡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黑龙江聚居区居住的赫哲族有200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单靠本民族传承,太难了。”刘春罡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

  商品的来源,既有同学们一笔一刀描绘刻画的纯手工制品,也有来自于现代化生产线的批量产品。从鱼皮缝制画、鱼皮挂件等传统鱼皮工艺品到鱼皮腰带、鱼皮名片夹等现代鱼皮制品。学校还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免费经营场地和无息贷款 。去年,“福鱼”的销量达到200余件,营业额数十万元。

  鱼皮制品的行业发展了,才会反哺“非遗”传承事业,使其自生出发展的动力。“哈工程模式”带非遗走出深闺,走向青年人、公众视野和日常生活的大舞台。

  刘春罡说,他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鱼皮画像苏杭的丝绸制品一样,成为游客的必需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高校有责任发挥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07日 12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