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博物馆如何亲近青少年引关注:把博物馆装进书包

王 珏

2014年05月15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青少年是博物馆的重要参与主体。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博物馆如何亲近青少年、如何同青少年教育结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作为学校、家庭教育的辅助与延伸,博物馆集合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多种功能,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一部鲜活的“百科全书”。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博物馆重视场馆建设、忽视功能定位,重展览、轻教育,博物馆和青少年教育处于脱节状态。

  截至2013年底,全国博物馆达到3866个。但有人统计,我国青少年学生年均进馆仅为0.15次,每年进过一次博物馆的,每10个青少年里还不到2个。这和欧美发达国家青少年每人每年至少进入博物馆二三次,相差甚远。

  在国外,博物馆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外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把藏品当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美国各级博物馆都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有80%以上的博物馆设立了针对幼儿到少年年龄段的教育项目。有人感慨,国外孩子的素质就是在一个个博物馆里浸泡出来的。反观国内,我们的博物馆还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博物馆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其丰富的藏品上,更应该体现在其教育功能上,这是我们急需转变的观念。

  在策展上,我们很多博物馆基本陈列展线长、规模大、内容杂。参观时间长、展览手段单一、解说内容枯燥,自然吸引不了青少年,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博物馆不能成为展览馆,应引起青少年主动参观、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博物馆改进展陈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历史问题通俗化、将深奥问题直观化。根据青少年的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博物馆还可以增加互动展示,打造博物馆内儿童服务区、体验室,便于青少年观察、触摸、体验。

  除了吸引青少年参观博物馆,还可以尝试将博物馆延伸到课堂,与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不少大城市的学校已经开始探索将到博物馆参观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课堂。近日,国家文物局也和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推动建立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的长效机制,研发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项目。针对农村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机会少、接触博物馆资源少的现实,我们还需开发数字博物馆、开展网络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互联网共享博物馆资源。

  此外,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也是博物馆教育的另一生动载体。好的博物馆衍生品,带有博物馆特色、承载了文化的符号和记忆。青少年通过博物馆衍生品感受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感受艺术与工业的结合,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受教育过程。当“博物馆”被装进书包、带回家中,博物馆的传播效应也将更大化。

  有人说,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博物馆保存着丰富文化遗产,它是青少年文化启蒙、知识熏陶、观察自然与社会的窗口,它帮助我们每一个人认识过去的历史、了解身处的环境、构建美好的明天。把博物馆打造成大课堂、把博物馆装进书包,让博物馆资源发挥更多层次的作用,我们要做的还有许多。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5日 17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