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文化讲坛)

叶小纲用音乐传递中国意韵 直言音乐是做不得假的

2014年07月09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更多精彩观点
  请扫描二维码

  他出身音乐世家,教学二十载;留学回国后,创立北京现代音乐节,努力将中国声音远播到世界。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叶小纲。

  留学海外,却又痴迷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结合给他的音乐留下什么印记?如何使音乐冲破文化藩篱,用西方人熟悉的音乐形式,传递民族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7月8日,叶小纲应邀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娓娓道来。

  ——编 者 

       

  传统从未离我们远去,用音乐散发中国文化的光芒

  说到我的音乐与古诗词的渊源,还跟从小的阅读有关。我记得当时有一本书叫《屈原九歌今译》,看后就想,总有一天,我要把这些诗词都谱成曲。那些美术和文字的意象,让年纪那么小的我就产生这样的憧憬。能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灵感的激发,我觉得这是中国音乐家的幸运。

  传统文化与音乐相结合,是需要契机的。例如,2013年,我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在美国林肯中心上演,就是对著名音乐家马勒的同名作品进行了重新创作,歌词是李白、钱起、孟浩然和王维的7首古诗。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就特意营造出一种彻底的文化语境,让中国的意味更加深长一些。

  透过音乐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我个人也是很好的学习。我曾写过一个作品叫《岭南四首》,从唐、宋、明、清各选一首描写岭南的诗,构成了4首交响组曲。我觉得这个作品非常有意思,镶嵌在古典文化灿烂的墙壁里的那些诗词,能够再次发出它应有的光芒,我觉得音乐的力量不能忽视。

  我还写过《临安七部》,挑了7首著名的诗。演出时,当字幕打到舞台边侧,你会发现自己跟这些诗词没有隔阂。中国文字的力量,根本没离我们远去。我很自豪,也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些优美的诗句依然活在现代人的心里,我们在今天还能感受到先人那些伟大的创造,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文化发展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标志,每个致力于推广文化发展的艺术家,都应该有一颗“中国心”,只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强大了,中国的语言才会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得到讲述的机会。

  音乐是做不得假的,言不由衷就打动不了人

  传统文化与音乐相结合,要怎么样才能抓住现在年轻人的心?

  其实我没想过要抓住“年轻人”,我可以不作曲,但不能不教书,我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新人、新事物一直影响我和我的创作。不同时代的音乐特点可能不一样,种类也很多,音乐不分年龄,也不分国界,不在于迎合谁,关键在音乐是否出于本真。音乐是做不得假的,言不由衷就打动不了人。

  近年来,艺术教育广受诟病。今天的年轻人成才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像乐谱学习、音像制品流通完全没障碍,但为什么难出优秀的青年音乐家,难出优秀的作品?

  我认为,现今的艺术教育浮躁且浮夸。社会不能过分宣传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性。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减少功利性,培养有独立思想、能够独立判断的艺术家,而不是匠人、乐工。而中国音乐想在世界上持续发挥影响力,建立文化自信,有赖于我们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青年人才。北京现代音乐节力推的“青年中国计划”,就是想要在文化深度和精神气质层面催生出新生力量。

  用西方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要有深厚积淀也要讲谋略

  总有人问,怎样用西方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同时还要让西方观众接受?

  我的理解是,一是要用他们理解得了的表现方式,比如交响乐,是西方的表达方式之一,简单说,就是他们的看家本领,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容易理解;二是要立足国际定位,不能先闭门造车,再扒门缝看看能不能走出去。这要求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积淀,要掌握世界最新艺术潮流的方向,有超强的把控能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音乐讲究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比如《喜马拉雅之光》这个作品,我把音乐算计到了每一分钟,像好莱坞出产的电影一样,每个情节、每个动作、每个节奏都是精心设计过的。我不停地在谱上试,但凡有一秒钟觉得多余,立马砍掉。对于音乐的可听性以及吸引度,要比过去更加注意。就像造汽车一样,如果不是顶尖水平,你到国外去就是卖不掉。

  推广中国文化,方法论很重要。纽约是多民族聚居的大都会,所以我在演《大地之歌》时就选用了黑人女歌唱家。她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在纽约露脸次数并不多,所以会引起市场期待。我还起用台湾小提琴家林昭亮,就是考虑到纽约地区有大量的台湾移民。今年我去德国开音乐会,就会找当地最有名的德国歌唱家来表演。

  还有一些小窍门、小技巧。比如《喜马拉雅之光》里面我特意使用了古筝,这个音色在整个表演中显得非常突出、很有力量,在国外演出时非常受欢迎。文化走出去,就得考虑别人能接受的方式,就得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这是方法,更是谋略。

  事实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不属于强势,“走向世界”是个艰难的命题。近些年来,西方一流的乐团一旦来华,价钱几十倍地翻,这其实就是文化弱势的表现。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艺术家都争先恐后要来北京演出,那才说明,我们的文化真正强大了。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沈小根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09日 08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