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良辰美景古琴名家名曲音乐会:古韵清音 入耳入心

徐 琛

2014年07月17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睿弹琴》)

  

  曾读过许多琴诗,而与古琴的真正邂逅,缘于一场音乐会。在筝的婉转铿锵与箫的悠长呜咽中,独有一个陌生而温和的声音,如时光中一位面目不甚清晰的故人,缓缓诉说着前尘往事,平静而笃定。虽非触手可及,却是入耳入心。彼时,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三年余。而今,倏忽已过十载。

  今夏,因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的邀请,南北琴家汇聚北京,众人得以与众名家共赏“良辰美景”。

  “时光还在,只是我们走得太快。”喧嚣嘈杂与步履匆匆,使许多人的内心渐渐变得虚浮而粗粝。一支琴曲恰如幽僻处生出的几杆翠竹,少却姹紫嫣红,独具淡然风骨。此次音乐会中,龚一的一曲《山居吟》,便尽抒林木为友、山月为伴的超逸情怀。初识龚一,因听到他的《潇湘水云》,深深折服于那七弦之上挥洒出的从容舒展与奔腾激越。而后找到为水墨动画所配琴曲《山水情》,再次感喟古老乐器与现代音乐相遇的灵动飘逸。相较之下,《山居吟》更为短小,却也是龚一曾经潜心打谱的经典之作。初闻或觉索然,但弹奏不易,唯深味可会其闲逸稳健。龚一以汲取众长、融会贯通的唯美曲风赋予这首小曲洒脱超然的生命力。

  与《山居吟》近似,《洞庭秋思》也是短小而隽永的曲中小品。洞庭的烟波浩渺与琴弦诉说的思绪如潮相结合,使此曲在静谧中透出一丝开阔与哲思。《洞庭秋思》传谱不少,而作为擅弹的代表曲目之一,钟情泛川派的丁承运更在深婉细腻之余赋予它稍许刚健端严之感。

  如果说龚一多年致力于古琴的新生,甚少在舞台出现的陈熙珵所演奏的《平沙落雁》则更多保留了琴曲的传统风韵。陈氏古琴启蒙于管平湖,后又从大师吴景略。少年时的陈熙珵对古琴尚一无所知,管先生的指导和纠正,以及要“和他弹得一模一样”的耐心与严谨,无疑给了她深刻的影响。作为如今流传最广且谱本最多的琴曲之一,陈熙珵的《平沙落雁》传承自管先生所弹的《琴学丛书》本,基调古朴清冷,相比于其他谱本,尤为突出群雁于夕阳下的盘旋顾盼,及暮色中的恬静素淡。甚至在此曲的节奏掌握上,她也是现今琴家中最为接近管氏风格的一位。触手弹指间,陈熙珵使听者一窥大师风范。

  除却最适合表现的闲逸之韵,曾经深得文人青睐的古琴同样是孤高气节的象征。余青欣与王建欣两位的琴箫合奏《梅花三弄》便是曲中典范。取名“三弄”,意在表示乐曲中的主题乐段与变奏出现三次,但重复出现的主旋律却可以诠释不同的意境。曲中首次弹奏,高音区的泛音晶莹剔透,仿佛远观梅花,不与群芳争艳,即便零落成泥,自有暗香浮动;再次出现,音区降低八度,又似近赏,虬枝苍劲,从容肃穆,疏影横斜,不失高洁品性;最末一段,节奏更为紧凑,情绪更为热烈,犹如描绘寒风呼啸中傲然挺立的身姿,坚韧高贵,独胜百花。虽则三段旋律近似,但浓淡适宜,动静结合,全无重复赘余之感。余青欣是曾师从李祥霆、吴景略和吴文光的琴家,在她的指下,这首《梅花三弄》也似具有了绚丽与雄健兼备的特征。

  此类曲式结构的琴曲并非《梅花》一支,今日所见明代传谱的《阳关三叠》亦然。在简单而真切的旋律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惜别,也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辽远孤寂。古琴音乐的多重表现力,于一唱三叹中尽现。

  古代琴人常寄情于山水草木。除《梅花三弄》之外,李祥霆弹奏的《幽兰》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在现今可见曲谱中,《幽兰》为最早。蔡邕《琴操》中也记载它是由周游列国却难酬心志的孔子,见芳兰与杂草为伍而写下的抒怀之作。由于年代的久远,作者是否为孔子实已难考,但曲中所表达的“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的情绪,却是古琴于众器之中最为突出的品格。李祥霆年逾古稀,而在现场演奏中尤显指力饱满,也是探索积累数十年形成的个人风格。

  今人对古琴的崇尚,许是来自于它虽穿越千年历史陈迹,却依然遗世而独立的风姿,又或者它能于躁动的生活中为我们带来片刻的宁静安然。而古人之爱琴,更赋予它深厚博大的内蕴。于是,今天的我们仍能欣赏到傲雪凌霜的寒梅,能聆听到一曲《流水》对知音寂寞的呼唤,能感受到如血残阳下,《广陵散》豪迈深沉的回响……

  在大众视野中沉寂了许久的古琴,终因卓然的文化价值再度被人们重视。国家乃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定位更表达了当代社会对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认可。随之而来的,是古琴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人们还未及从“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慨叹中走出,便陡然发现曾经的传统已成为许多人附庸的流行甚至时尚。这对古琴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良辰美景堪赏,古韵清音难寻。众琴家各自的执着与坚守,唤起了古琴的生机。期待这场古琴与今人跨越千百年的殊胜相遇,能够以它的悠长余韵唤回我们纯净澄明、凛然舒展的内心世界。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7日 24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