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报告文学) 

西海独立二团重机枪排首任排长与一挺老机枪的故事

马  龙

2014年07月26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在胶东地区我军部队中,有一挺知名的马克沁式重机枪,人们称它“老黄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这挺重机枪当年所在的我军西海独立二团重机枪排首任排长老王向我讲述起这挺机枪的故事。

  一

  2014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问:“老王,‘老黄牛’的精神是什么?”

  老王刚刚还坐在沙发里,身子缩成一团,像是要被沙发包裹起来,听到这话,马上端坐起来,“死守阵地!寸土不让!与阵地共存亡!有敌无我!有我无敌!”这几个词,老王几乎是喊出来的。

  声音洪亮有力,每个词最后一个字都拖着长音,我恍若看到他和战友们一起呐喊着,发起冲锋时的年轻身影。没有人会想到,这声音是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口中喊出来的。

  这一声声呐喊将时空拉回到了1946年。

  那是一个黑烟滚滚的下午,呼啸而来的炮弹将粉子山炸成了烂蜂窝,血腥味和火药味交杂在一起,弥漫在空气里。

  一架老旧的、周身包铜的马克沁式重机枪孤零零昂着不肯低下的头,重重地立在我军重机枪阵地上——掖县粉子山阵地的最前沿。

  十四名全身被子弹打穿的战士倒在它的身边。

  这挺重机枪便是“老黄牛”。

  血,早已将“老黄牛”周遭的土地染红,红色的鲜血紧紧包裹着黄色的它,悲壮,昂扬。

  不远处,敌人再一次迈着谨小慎微的步子,密密麻麻地压了过来……

  六十八年后的春天,我将搜集到的一叠马克沁式重机枪的照片带给老王。他拿来放大镜,两眼周围已经松弛的肌肉骤然间紧紧地向中心聚拢,仔仔细细地端详起这些照片来。

  足足有一分钟,老王没有说话,他的眼神时而透露出庄重,时而跳动着欢愉,时而显示出悲伤,让人捉摸不透。

  突然,他使劲地捏着一张照片说:“‘老黄牛’,我的‘老战友’!”

  如若将此比作重逢,这还并非老王和“老黄牛”的第一次重逢。

  上世纪70年代,老王率部镇守东南沿海。有一次,他到北京开会,其间去一家武器陈列馆参观。突然,眼前一挺全身包着黄铜的马克沁式重机枪令老王的思绪瞬间凝固,枪身闪耀着的黄光好像十分刺眼,让老王瞬间闭上双眼,不敢睁开。

  在太久的期盼之后,意外的相逢往往让人无力承受。

  老王微微抬头,慢慢睁眼,来回踱着步子,盯着枪身上的每个细节仔仔细细地看,解说牌上“老黄牛”三个字让他激动不已、兴奋莫名而又伤心难抑……

  一位戎马一生的老军人,何以对一挺重机枪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他和“老黄牛”缘起何处?

  二

  天渐渐黑透了,老王顾不得吃晚饭,给我讲述起第一次见到“老黄牛”时的情景……

  “同志们,过来瞧瞧,熬了这么久,咱们营终于有‘大家伙’了!”老王和七八个战士从团部抬回一挺重机枪,大伙儿那股子高兴劲儿,就像自个儿抬花轿的新郎官儿似的,一边抬,一边蹦啊跳啊,就差唱出那铿锵有力的军营曲调来。

  “老黄牛”就像一块吸铁石,把战士们从营部院子里的四面八方都吸了过来,一名小战士想要摸一摸它,隔着空气比划了半天,最终也没敢碰,怕一碰就会坏掉似的。

  “这个细节以及当时战士们的表情,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啊!”老王讲述战士们见到“老黄牛”的情景时动情地说。

  “它外壳是黄铜的,就叫它‘老黄牛’吧。”营长张子江笑着说。

  就这样,“老黄牛”在西海独立二团一营扎下根儿来。

  “老黄牛”于1945年被分给西海独立二团,那时日本刚刚投降,而在投降前,日本在东北陈兵百万以防备苏联红军,配备的武器装备自然也不少。“东北那时简直就是一个大武器库,大家都说那里有大量日式新武器可以接收,咱们胶东的主力部队,迅速在烟台集结,准备进军东北。走之前把一些老旧武器留了下来,装备给了地方部队。夸张点儿说,有的部队那时甚至是徒手去的东北。”老王回忆说。

  “老黄牛”到了西海独立二团一营后,一营成立了重机枪班——“老黄牛”班。后来,在东北的我军部队又将一些接收来的日军新武器运到山东,一营又分到一挺日造九二式重机枪,机枪班升级为机枪排,“老黄牛”被分在一班、九二式被分在二班。

  老王还记得,当时营长拍板说:“小王,你有文化,团长同意了,你就是咱们西海独立二团第一个重机枪排的首任排长了!”

  有了这两挺重机枪撑腰,老王这个排长当得很有底气。“任命我来当排长,欢天喜地使枪响。”他用打油诗记录下了当时的兴奋心情。

  说到这“老黄牛”的来历,老王一脸神秘: “在胶东部队里,很多人听说过‘老黄牛’,可是它的身世却很传奇,有许多版本,很少有人能说清。”

  最权威的版本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提供——“老黄牛”是从吴佩孚家地下室的棺材里抬出来的。1938年,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部队为基础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第二路从日军手中拿下了蓬莱县城。进城后,当地百姓反映,在县城东南有一座建筑,是吴佩孚的家。部队领导立即组织力量到吴家大院搜查。当他们搜查到地下室时,发现一口大棺材,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们找来工具,撬开棺材。棺材打开的瞬间,大家惊住了,里面立着一挺马克沁式重机枪,通身的铜黄色泛着冷光……

  无论渊源何处,“老黄牛”都必将是书写不尽的传奇。

  自从上世纪70年代老王来北京出差看到“老黄牛”之后,但凡有来北京的机会,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都会到武器陈列馆,看一眼自己的老战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老王调到北京工作,又去了武器陈列馆。一进馆,老王便立在那里不再动弹,嘴张得老大,想要喊出来的样子,却一直没有喊出来。

  “老黄牛”不见了。

  走出陈列馆,老王脑子里全是当年和“老黄牛”一起战斗过的日子……

  三

  1945年冬,西海独立二团准备解放小考家,这是“老黄牛”到团里后第一次参战。敌方是一个五百多人的大队,对眼中不是主力部队的“土八路”不屑一顾,不停地挑衅道:“土八路,亮亮家伙!”

  敌人的嚣张并没有打乱我军的部署,“老黄牛”班的战士们趁敌人傲慢松懈之际,悄悄将“老黄牛”架在了围墙东边隐蔽的地方,攻击信号一发起,“老黄牛”便喷着火舌,带着战士们的愤怒,扫向敌人。

  “老黄牛”打起来很响,挑衅的敌人瞬间全都哑了,趴着不敢抬头,他们以为我军主力来了,很快就丧失了战斗意志。

  “打那以后,敌人意识到,土八路也有硬家伙!”老王挥了挥拳头。

  小考家战斗的胜利让西海独立二团打起仗来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像主力部队。从此,西海独立二团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主力部队的作战任务。

  “老黄牛”班作为西海独立二团的主要火力,抬着“老黄牛”从潍北一路扫射到了掖县。

  1946年底,敌军纠集大批人马,进攻掖县粉子山。

  “老黄牛”班即将迎来他们的荣誉之战。

  战前,张营长问老王:“把重机枪排放到粉子山最前沿怎么样?”

  “坚决完成任务!”老王拍着胸脯说。

  张营长又说:“‘老黄牛’和‘九二式’谁放第一线?”

  “老黄牛”班的刘班长听到这话,马上喊:“我们班上第一线!‘老黄牛’去顶最前沿!”

  老王看了看老旧不堪的“老黄牛”,有些不放心,更有一些不忍,对刘班长说:“‘老黄牛’没有九二式那么多子弹。”

  “营长,多给我们拨点子弹吧,‘老黄牛’能行!”刘班长越说越激动。

  张营长看了看决心很大的刘班长,又望了望“老黄牛”,略微迟疑了一会儿,咬着牙说:“给你两袋半,六百二十多发,够不够?”

  老王知道,营长拿出了全部家当。

  “够!我们每个人还有两三支步枪可以打!”刘班长斩钉截铁。

  就这样,最为艰巨的任务落到了“老黄牛”班十四名战士的头上。

  四

  老王深知“老黄牛”阵地任务的艰巨性,作为排长,他没有留在二线的九二式阵地上指挥整个重机枪阵地,而是直接到了一线,和“老黄牛”班一起,与敌人面对面拼杀。仅仅是战斗的第一天,大家便凭借着“老黄牛”的火力,打退了敌人七八次猛烈进攻。

  这时,二连在象山的阵地伤亡很大,坚守突出部位的二排只剩下五名战士,张营长当机立断,命令老王带领三十六人,到象山阵地接替二排,并宣布老王为二排长。重机枪排交给了刚刚养伤归来的老赵——“老黄牛”班的第一任班长。

  战场上的干部交接工作异常简单,老王和老赵相互一握手,便各赴阵地,坚守战斗岗位。

  粉子山上,五天五夜的坚守让每位战士身上都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战士们对伤口的疼痛已经有一些麻木。

  虽然一直用点射来节约子弹,但坚守日久,配给“老黄牛”那两袋半子弹越打越少,我军火力越来越弱。而此时,敌人的火力却越来越凶猛。

  “老黄牛”射出最后一发子弹后,枪筒滚烫,犹如怒火中烧却无处发泄,但其昂扬的身姿立在那里,也足以让敌人有所顾虑,放缓脚步。

  “老黄牛”班的战士们开始用步枪阻击拿着美式汤姆生冲锋枪的敌人,步枪的子弹和手榴弹也越打越少,周围的许多阵地都被敌人占领了,剩下的一部分阵地包括九二式所在的二线重机枪阵地也陆续接到命令,撤走了,“老黄牛”阵地撤退的命令却迟迟没有下达,眼见已经陷入重围!

  枪声越来越弱。

  敌人已经看出“老黄牛”班陷入了人少弹绝的境地,竟一下子扑了上来。最后的几名战士拼尽全力后,也相继战死在“老黄牛”身边。

  此时,战士们心里放不下的不是这决意赴死的生命,而是那朝夕相伴的“老黄牛”。他们如生前一样,死死守护着它。

  “我的继任排长老赵几乎被打成了筛子,身上中了几十发子弹。”这番情景,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常常出现在老王的梦中。

  老王直到现在还记得,老赵块头很大,很憨厚,牺牲时和老王年龄差不多。“老黄牛”班十四个人,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六岁,最大的三十多岁,全部前身中弹,迎着敌人的炮火和枪弹壮烈牺牲。

  老王也是后来才知道,去给“老黄牛”阵地下撤退命令的通讯员在半路上被敌人的炮火炸死了。他回忆说:“当时部队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老黄牛’班并没有收到,他们坚守到了最后,我记得那是一个傍晚。”

  傍晚日落的景色,可以是红霞满天般的壮美,也可以是残阳如血般的伤悲。

  事实上,当时老王到了二连二排担任排长,守在象山阵地的突出部位,仗打得也是异常艰苦,先后打光并补充了十几批战斗人员,五百多人战至最后十三人。完成任务撤退时,负伤的老王是被战友们架着,突围出去的。回到后方,老王才知道,撤退命令下达后,自己硬是带着全连剩下的十三个人,多坚守了十二小时。事实上,当时连长、指导员都已身负重伤,无法指挥战斗,一排长和三排长全都牺牲了,作为二排长的老王已经成了全连的临时指挥员。

  一战成名,二连从此彪炳解放军战史,被当时的胶东军区命名为“象山连”。后来,老王担任了这个连的连长,带领这个英雄的连队又打了许多硬仗、恶仗。这个连队就是现在的南京军区31集团军92旅一营二连,曾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尖刀连”的荣誉称号。

  谈起老部队的荣誉,老王有些兴奋,可是,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脸色便又沉了下来:“我们比‘老黄牛’班幸运,‘老黄牛’班被围得太死,撤不下来了。”

  掖县失守之后,敌人知道“老黄牛”在我军部队中的影响力,将拍有“老黄牛”照片的传单用飞机空投到解放区,以瓦解我军民斗志,散播我军战败掖县的消息。

  这种招数岂能奏效!

  一年后,我军反攻掖县,敌人一路撤退、丢盔弃甲,被我军一直追到掖县最西面的沙河镇。敌军最负盛名的战利品“老黄牛”,也被丢在了撤退途中。

  “‘老黄牛’回来了!”虽然不再是“老黄牛”的排长,但躺在医院中的老王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异常兴奋。突然,老王脸色沉了下来,显得又有些失落,说道:“‘老黄牛’太老了,打了这么多年,基本上打残了,估计上不了战场了。”

  是的,和老王的继任排长老赵、班长老刘及“老黄牛”班全体战士一样,粉子山之战成为“老黄牛”的最后一战、荣誉之战。

  五

  20世纪末,老王调到了北京,工作愈加繁忙。虽然心里一直惦记着去找一找“老黄牛”,却未曾成行。

  一晃多年过去了,老王离休了,又因病住进了医院。一个冬日的下午,我来到医院,想和他聊聊那些战争岁月里的人和事。可是,老王并没有讲自己打过多少硬仗、受过多少重伤,他只是讲了“老黄牛”的故事。

  在战争年月里,人与枪之间的复杂情感往往超出人与物的概念,超越时与空的局限。深受打动的我决心寻找“老黄牛”。

  我将老王和“老黄牛”的故事写了下来,并查了一些关于“老黄牛”的资料,略加整理,一起寄给了几家有可能收藏“老黄牛”的展馆,请他们一起寻找“老黄牛”。

  其间,我又几次到老王处了解“老黄牛”的一些细节,以期获得更多寻找“老黄牛”的线索。一有新线索,便及时告知这些展馆。

  几家展馆展开了行动,他们打开仓库,搜寻着自己库存的一些老旧枪械。

  他们的消息汇总到了我这儿。在那些尘封的仓库里,发现不止一挺老的黄铜马克沁式重机枪,各馆的专家们也无法确认到底哪挺是粉子山阵地上的“老黄牛”。

  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兵器专家孙成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老黄牛”在展馆展出,后来有可能随着一些老旧枪械一起被运给各地的民兵用来训练,所以老王发现它不见了,也很难找到。

  后来,当年运给民兵的老旧枪械又集中回收过几次,在这个过程中,档案丢失了,已经没有人知道到底哪挺黄铜马克沁是参加过粉子山战斗的那挺“老黄牛”。

  我将有可能是“老黄牛”的照片交给老王辨认。任何人都不会怀疑,只有“老黄牛”的老排长能把它给认出来。

  老王握着我的手,越来越紧,我竟感到有些手疼,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竟然有如此大的手劲儿!

  “‘老黄牛’,我的‘老战友’!”老王使劲儿捏着其中一张照片,喃喃自语道。

  此时,老王眼前掠过了战斗打响前,走上粉子山阵地的那一张张笑脸。

  “老王,‘老黄牛’是它吗?”我指着老王使劲儿捏着的照片问。

  “‘老黄牛’,其实就是我那牺牲在粉子山上的一个个战友呐!”老王一声长叹。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6日 12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