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日电 题:一介书生汤一介
作者 马海燕 王晓晔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湖北黄梅人,祖父汤霖是晚清进士,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
上世纪90年代初,应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汤一介首先提出,中国古已有之的“和而不同”对解决当今世界、人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需要用“和而不同”调整好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关系,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如今87岁的汤一介已成新时期国学的领军者。今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北大,与其长谈,赞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汤一介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大师”:“我不是大师,现在没有大师,原因是我们没有提出一套理论,让世界上都承认,还没有出过一本类似《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已影响西方世界上百年的著作。”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早在1990年,他63岁时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我今后10年可以用五句话概括:一是把《儒藏》(精华编)编好,二要把儒学研究院做好,三是要把和现实有关的课题做好,四是要把研究生带好,五是把和国外的学术交流做好。”《儒藏》启动时,汤一介曾表示。
他的学生张广保说,“先生把时间看得很重,学生们没有问题都不敢找他,但带着问题上门请教又当别论。如果他看到你的书写得好,即使不认识你,请他作序他也欣然答应。他写文章也从不做挂名作者,只要他任主编或挂他名字的文章、书刊,他都一个字一个字看,《儒藏》的校勘、标点也是如此。”
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有人问汤一介想没想过,可能这一生不会完成《儒藏》这一旷日持久的工程了。汤一介说,“(这件事)必须做,除非我根本什么也不能做了。人活一天,就要做事,只有做事才能体会到快乐。”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纵观这一生,汤一介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