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庭冷落、乏人问津,广州4家民俗博物馆的烦恼,想必能寻觅到不少知音。
把民俗搬进博物馆,是为了把古老的民俗流传下来,让现代人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民俗馆的确在“留”,即保存民俗形态上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在“传”,即如何更好地传承、传播上,手段依然有限。
如今,许多民俗博物馆其文物藏品不可谓不丰厚,家家都有“镇馆之宝”,展品琳琅满目。但说起展陈方式,大多数仍是实物+说明、讲座+展览等老一套,难以吸引体验经济时代下,更加偏好互动、参与、体验等新鲜方式的观众。
其实,民俗博物馆的功能,不仅是要把渐渐消逝的传统民俗请进门、供起来,还应当进一步让它们走出去、活起来,为我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养分。这需要管理者不仅要懂民俗,还要懂观众,跳出传统博物馆思维,从市场上寻找智慧。
当前,多媒体和3D技术等在国内外的博物馆已被广泛采用,效果良好;通过提升文化附加值而产生的各式体验经济也正在一些博物馆中悄然兴起。民俗馆的管理者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打开思路、克服困难,尝试用更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民俗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不仅留得下,还能活得好。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11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