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即将成为过去的2014年,全国电影票房目前已轻松突破270亿元人民币,虽然达到一些业内人士期待的300亿元尚有难度,但已经远远超过了2013年的217.69亿。有人说,盘点这一年的文化事件,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恰是许多关于电影的话题。电影正在成为一个拥有巨大魔力的文化现象,将更多的人席卷进来,看电影、评电影甚至骂电影,成为最日常的文化消费。国产电影还将冲破哪些迷雾?应该如何达到更理想的彼岸?几位专业人士给出了他们的观点。
今年好片子是不是比往年少
韩浩月(影评人):大家都希望国产电影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但这个期待年年落空。2014年确实没有做出什么既有好口碑又有高票房的电影,文艺片只有《推拿》算佳作,但商业片口碑票房双赢的,暂时一部都没有。今年的贺岁档低开低走,很难让人兴奋起来,自从《太平轮》“哑火”以后,贺岁档好像就暗淡了,后面还有几部重要国产片,但我也不敢做特别乐观的估计,可能很难再有质量高的影片出现。更令人叹息的是,无论艺术片导演,还是商业片导演,现在都放下了身段,在拍一些单纯迎合市场、迎合观众,而不是引领市场、引领观众的作品。
刘藩(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编剧):这一年我基本上没有看到国产片里艺术上让人激动、觉得好、觉得很有创新的地方。有经验的大导演,如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等,他们摸不着年轻观众的脉,选材比较老,偶尔还耍大牌,制片人、投资商制约不了他们;新出来的导演艺术积累不够,还不到爆发的程度。中国的电影教育也不敢恭维,毕业生没有像样的艺术追求,大部分把电影当做饭碗,而当做艺术去精益求精的人比较少。我的一个剧本日前在中国影协的投资对接平台上被评为第一名,结果很多投资找来,大家都寄希望于我这类研究电影的人能出一些跟现在市场上不一样的片子。
唐雪薇(和颂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一些偏专业的网站上,有些年轻人喜欢的影片的评分确实不高,它们属于某一个特定群体的定制产品,从外在包装到内在拍摄,都是按照受众群体的审美标准进行的,有人因这类影片的大卖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担忧,其实也是不必要的。每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审美和爱好,应该得到理解和接受。在好莱坞,也有类似的作品,比如《暮色》《分歧者》,他们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至于一些老牌导演的作品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我想是不同原因造成的,有些是人为不可控的,但断言这些导演“不行了”“老了”并不科学,他们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专业经验做基础,绝对比有些把电影拍成PPT的人专业得多;他们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这是他们艺术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电影的发展节奏放缓了没有
唐雪薇:中国影片没有退步,我倒觉得,2014年中国电影在多样化的道路上是大步前进的,有很多类型的作品引起过观众热议,它们不是我们以往所说的“大片”,但它们提供了很多可能性,给了观众很多选择,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这种情况无疑要比所有人都一门心思拍大片要成熟得多。另外,中国观众整体水准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人云亦云,大家对于电影的品质有了更成熟、更自我、更理性的判断,不会像以前那样,只是把明星多少、场面大小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观众的选择性多了、明确了,也会刺激电影类型的更加多样化,这对于中国电影是好事,我们的电影产业正在向这个好的方向进步。
韩浩月:国产电影的发展速度并未有什么明显的减缓,2014年影片的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了,貌似观众的选择余地大了,但这制造的仅仅是产业的繁荣而不是创作上的繁荣,这种发展速度让人欣慰,但更多的是担心。
国产电影是否过于注重营销
刘藩:如今,电影业内讲究“营销至上”,电影营销做得很有气势,不管好片子还是坏片子,营销对票房的作用越来越大。
韩浩月:现在的电影营销有点太邪乎了。一些营销团队对观众心理揣摩到家了。我们在电影外围的发行、营销、物料等方面的精细程度已经能和好莱坞接轨了,可惜影片质量没接轨。电影营销团队不说电影本身,而注重电影之外的因素,让这项工作偏离了重心。比如请王菲唱主题曲,第一次请王菲唱,大家确实都很关注,也为影片提升了关注度,但事实证明,她唱过主题曲的影片也不一定都票房高,这招马上被用滥了。还有就是一些电影宣传周期很长,战线拉得很开,这样就导致大家对电影的期待值特别高,结果公映后发现影片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就会立刻引来大波恶评。
唐雪薇:2014年,中国电影的宣传推广,正式从“宣传”进入了“营销”。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会接触到新鲜的词汇和领域,几乎每一个参与过电影项目推广的团队都在诉说自己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宣传和营销是不是同一件事? 我认为,宣传和营销目前是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媒体,后者针对大众,它们需要各司其职,但也需要紧密配合。
院线是为好莱坞预备的吗
刘藩:现在中国内地已经有2万多块银幕,前些年,银幕数量是制约电影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但现在已经不是了。这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国产片的品质还没有提升起来,这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问题,要慢慢来。这个说法稍微有点极端,毕竟每年国产片的票房占比还是过半。
韩浩月:国产片正处在一个特别珍贵的发展阶段,中国观众对国产片的支持此情可鉴,不管好片烂片都热情贡献票房,不管哪个年龄段、什么文化层次的人,都通过购票这一实际行动,推举国产片,催生了一批票房超过10亿元的国产电影。在外国片没大举进来的时候,如果不把国产片的质量真正做起来,等国产片的保护政策慢慢失效,观众的热情被透支殆尽,院线肯定会被进口片抢去。国产片这几年还能和进口片抵抗一下,与这几年进口片的质量也在下滑也有关系。但万一电影工业发达的国家找到了新的讲故事模式,我们如果又没能和世界电影创作水平接轨,国产片会再次被观众抛弃。
互联网进入电影业是来添乱的吗
唐雪薇:互联网资本进入电影行业,有人说会有颠覆性的改变,还列举了很多很多看上去很深奥的理由,对此,我持观望态度。互联网改变电影是注定的,因为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看电影是生活的一部分。行业更加全面、更加前端的改变,目前还不好下定论。如果说互联网对电影创作者的影响,应该是创作者要更多地去体会互联网生活群体的感受和喜好,因为后者正是目前电影消费的主力群体,这会让电影的某些元素出现一些调整,或说变化,而且这个频率会加快。
刘藩:互联网资本进入电影业后,带来的是播放渠道、营销资源、互联网IP和资金,并不能对电影品质有所改善。
韩浩月:互联网进入电影业,裹挟的资本的力量更肆无忌惮,就是奔着赚钱的目的来的,说的大话是为电影造梦,为观众造福,但一看立的项,完全奔着烂片的架势去的。提升国产电影品质,还是要靠坚守电影的人,没赚钱但创作初衷不改的人,他们才是国产片的希望。往下的三五年之内,我想国产电影创作还会维持今年这样的状况。现在整个业界依然被高票房迷惑,人人都还是“我先把钱赚足了再说电影理想”的想法。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当疯狂追逐票房的劲头过去之后,一定会有人拍出优质口碑、水准高大上的好片子。现在我的希望就是导演和出品方在赚钱的同时,稍稍注意一下影片的质量,因为毕竟这也关乎导演个人品牌和出品方的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