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版《万尼亚舅舅》“形式感大于内容”引发争议

2015年02月05日10:34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人艺版《万尼亚舅舅》“形式感大于内容”引发争议

  大段独白仿佛“剧本朗读”会?演员摔吉他是否无意义的噱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年大戏《万尼亚舅舅》在向契诃夫致敬的同时,引来赞誉和质疑齐飞。

  有人称赞这是李六乙近年来叙述最完整的一部作品,如实呈现了契诃夫作品中的“对白的独白性”;有人则认为这个版本的《万尼亚舅舅》“是李六乙的,但不是人艺的”,认为改编过程中,对戏剧形式感的追求大过于内容,成了一场远离观众的“高级剧本朗读”。

  独白与行走:沉闷抑或清醒?

  不可否认的是,李六乙对契诃夫的热爱和对作品的尊重,提出“完全尊重原著,绝不本土化”的原则。2006年,他曾执导过曹禺的《北京人》,要知道,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戏剧中“最契诃夫”的作品。翻译多部契诃夫作品的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也称赞在人艺版的《万尼亚舅舅》中,李六乙充分展现了契诃夫戏剧中被人忽略的特点——对白的独白性。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陶庆梅指出,契诃夫高明之处在于,虽然写的是人物的日常对话,其实推敲起来甚至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剧中人物其实都在自己的逻辑中生活。医生阿斯特洛夫在第一幕开场,便与奶妈玛里娜鸿篇大论,感慨几百年后的人们是否会记得我们。奶妈对前面的话全然没听进去,所以只对最后这句感慨,接了口,“人们会忘记我们,可上帝总不会忘记我们的。”

  但这也成为这次演出中最受人争议的部分,“剧本朗读”说由此而来。

  除了大段的独白,演员们的踱步也同样扮演了“间离”的作用。为其解释成契诃夫作品本身所带有的压抑感的外化或许稍嫌勉强,但是不少剧评人指出,这样的处理倒是在李六乙过去的作品中有迹可循。从《北京人》到《家》,再到《安提戈涅》,走来走去,完成了某种型格化的舞台表现仪式,成全了李六乙所需要的“无数的空间变化”,但观众“上半场沉闷,下半场精彩”的感受也就在所难免了。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