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歌总能感染青年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内曾掀起一股“汪国真热”,他的很多诗句都在那个时代成了流行语,被青年们摘抄在笔记本上。“即使今天读到汪国真,也是有感触的,因为他代表了独特的青春记忆。”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张德明说,在汪国真走红的那个年代,新诗是很寂寞的,而他的出现至少说明中国新诗是有读者的。
张德明清楚记得,1992年他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有一道考题居然就是“谈谈‘汪国真现象’”。此前张德明曾买过汪国真所有的书籍,他在湖北一所中学执教时发现,那些面临高考冲刺的学生们,从汪国真的诗作里找到了情感共鸣。诸如“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之类的诗句,让他们感动。张德明同样注意到,即便在今天,喜欢汪国真的大学生也并不在少数。
在诗歌界一些人士看来,“汪国真现象”值得重新认识和重新阐释。《星星》诗刊常务副主编龚学敏说,汪国真的诗歌是青春的、积极的、阳光的,“现在很多诗歌是不把人往美好的方向引领的,这一点他比现在很多诗人做得好。”龚学敏还发出了预言,“50年以后,汪国真那些青春励志的诗歌还会有读者,但是自以为伟大的诗人可能不会有人再读。”
“有句无篇”是他的弱点
“汪国真热”作为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他离去的时候,这个话题更有多重含义在其中。
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认为,汪国真格言警句式的诗歌写作,在当年是很能引人注目的,“他进入诗坛的方式是讲人生道理,并将其提炼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易于传诵的诗句。”在他看来,汪国真的诗歌在当年其实已经具有流行文化的特质。
诗人于坚认为,汪国真的出现恰逢其时,“在九十年代那样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年轻人知识有限,又希望有某种东西给他们励志,当时这方面的东西少得可怜,讲人生大道理那样的书几乎没有。”于坚说,很多年轻人受到汪国真的影响,汪国真也必有他在那个时代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诗歌界对汪国真的作品评价并不高。《诗刊》编辑刘年坦白说,自己过去不喜欢汪国真的诗,现在也是一样。龚学敏也说,汪国真不是自己欣赏的那一类诗人。于坚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汪国真的诗有句无篇,更像是人生格言,“他把诗写得很简单,语言很苍白,诗歌变成了所谓心灵鸡汤,更像是软性的豪言壮语。”
但诗人们不可否认的是,曾经是一个重要文化符号的汪国真,在今天仍然有着他不可替代的影响力。陈新文以一句香烟广告语“山高人为峰”为例,认为其出处正是汪国真的那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他甚至进一步追问:“你以为汪峰的歌词没受汪国真的影响?”
这就是汪国真的意义。当他和众人告别的时候,围绕他的争论仍喋喋不休,赞赏也好,反对也罢,恰恰都印证了他的影响力,这就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印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