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部备选“南京传世名著”名录中,相对于《红楼梦》《儒林外史》来说,《武备志》知名度不算高。其实,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部200万字巨著,竟然是400年前生活在南京的一个25岁小伙子,仅花3年时间就编撰而成的。
能够“神速”出书, 其实是祖孙三代厚积薄发之功
有明一代,北方的蒙古、女真,东南沿海的倭患,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压力。受此刺激,各种私家撰述的兵书大量涌现。其中天启元年(1621年)于南京问世的《武备志》,一举成为中国古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
《武备志》中汇集了我国此前出现的2000余种与军事相关的著作,并且增补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籍”,加以系统整理、分类辑录,使其涵盖了古代军事学的各个方面。其总卷数达240卷,总字数达200万字,并且配图730余幅。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纲要》中给予该书极高的评价,称之为我国古代“军事学的百科全书”。该书编成之后,受到海内外的广泛重视,几经翻刻,明清两代产生了多种刻本,日本也有全文覆刻本,流传很广。
《武备志》开编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这是受到了后金崛起事件的直接影响。该年四月,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攻陷抚顺,明军大败,朝野一片哗然。“见东事起,群臣莫究兵法”,年轻的茅元仪于是“尽辑平生私学,以为《武备志》”。
开始编撰《武备志》时,茅元仪年仅25岁,书成也不过28岁。如此年轻就能如此神速地完成这一巨著,除了立志早、聪颖过人之外,还与其家风、家学密切相关。
茅氏本是浙江归安(今湖州)大族。茅元仪的祖父茅坤,文武双全,曾以独创的 “雕剿”战术——“我兵故匿其形,倏出而剪其魁桀,如雕之搏兔”——连破17寨,一举平定叛乱。他还是明代著名藏书家,在家乡创建了“白华楼”,不仅藏书数量庞大,其中还有任职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及胡宗宪幕府期间有意收集的大量与军事相关的内府档案和情报。这些资料为茅元仪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茅元仪的父亲茅国缙,曾任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同样能文重武,著作等身。由此可见,茅元仪能够在青年时代一举完成《武备志》,其实是其祖孙三代厚积薄发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