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冬子,几乎不需要准备问题。因为自从今年元旦他的那篇 《2014借山而居》忽然在朋友圈引爆热转之后,连续一星期都是“子弹还在飞”,10多万的点击量、四面八方闻讯而来的粉丝和几千条留言把他包围了—作为记者想要问的,不会超出这些留言涉及的范围。这些问题是整件事情最好玩的部分之一,“它简直就是一个当代艺术作品”。像冬子一样,你会发现,“这个时代对于闲适淡泊的日子,是有多么饥渴”。
“陌生人敲门”、“手机没信号”、“遗忘”、“谶语”、“霉变”、“失眠”、“潮湿”……每一个你都能打败,就可以进山。
1月1日深夜,终南山有点冷,再过几天就要下大雪了。住在东岭的冬子,用自己的微信公号发了篇小结,把租下和粉刷院子、住进山里的过程描述了一下,“和以前发的没什么区别”。由于用了大量图片,推送发出时,已经是1月2日凌晨2点了。
他的公号当时只有55个粉丝,朋友圈200多人,这篇小结大概有十二三个朋友“转着玩”。
过了一日一夜,仅这十几个转发,引来点击过5万。“像个炸弹一样,无数个千足虫疾走如飞革命般的速度蔓延”,粉丝一天升到1246个人,并且数据还在以更快的速度疯长:第二天就过了10万,“小菜园人数直奔4000”。
那几天,他“疲于挥斩各种洪水猛兽”。移动互联的强大传播,让他突然被动置身于一种无形的力量里。“个人意识与众人意识的较量与吸纳,本身就是一场战争,何况还有自己与自己的内战……”幸好,用了一点时间,枝枝叉叉,他都梳理清晰了。
后台像个巨大的树洞,几千条留言。“我喜欢躲在人群后面审视台上台下的众生相,特别有趣。而能突然以一个万众瞩目的视角看这些留言,是多难得的体验。”
如果把这些留言呈现出来,无论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去分析,都能看出有趣的东西。比如,冬子发现,“网络世界里,女人都是很温柔的,男人则大多是泄愤,而现实里却又各自以另一种状态存在”。
虽然留言很多,但其实大部分有很多共性,主要有这么两大块:
一大块是:我爱你。我要嫁给你!
另一大块是:终南山还有没有4000元的院子?或者:你的院子在哪里?我想去给你做邻居。
第二个问题,大概是很多都市人的第一反应,房地产嘛。
冬子说,如果你可以住山里,我告诉你,秦岭哪个地方往深山里步行3个小时以上都有这样的院子。
4000元能租下桃花源20年,而且成功案例就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如此接近,未免让很多人小激动了一下。且慢—住桃花源是有门槛的,主要的两大门槛是“鬼怪虫蛇”和“空寂”。
半夜里突然有动静,你真以为那是风吹草动吗?“是什么,和怕不怕,是哲学问题了。”
“空寂”,场景接近威尔·史密斯演的《我是传奇》,就是电影开篇时那种空寂和蚀骨的孤独,不是一天两天,而将是一生。冬子经常“忘了自己有说话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