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3%面积不许建新
宫内有9300余间古建和约9000件现代建筑,今后,每个房间都会有编号和保护级别。按照初步测量,93.67公顷为重点保护区,相当于88.3%的宫内面积不能建新,不许随意动土。还有大约12.42公顷为一般保护区,这些地方可以建设一些附属设施,基本都位于东西两侧宫墙附近。
陈同滨说:“故宫迫切需要开展建筑精测,改变以往古建监测只划轮廓线的状态。”这种测绘需要记录包括每一块砖石的状态、上面的雕花情况等。“整个工程得持续数十年,但是这个数据库对于故宫的千年大计很有必要。”
同时,活的文物也将在古建修缮的过程中传承下去。故宫的修缮项目将变成一个个科研工程,宫式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将设定规划。每一座古建都将有自己的日常维护手册,坚持最小干预、保存历史信息的原则。
这些院落得到有效保护后,将成为宫廷文化展示的窗口。“故宫建筑本身就是最精美的展品,除了文物展览外,一些区域将恢复成明清原状,展现各种皇家生活场景。这些也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单霁翔透露,故宫还将新建北院区,弥补宫内不宜动土建新的不足,满足博物馆的参观和科研需求。
故宫扩容至1463公顷
在规划中,保护对象被明确为紫禁城、端门、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5处明清皇家建筑群中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算上缓冲区,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地范围首次扩大到1463公顷。
“2003年开始制定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2003-2020年)》,当时的建控范围就是贴着紫禁城绕了一小圈。如今已经过去11年,大高玄殿等重归故宫,建控范围也首次扩大,比如新增了7.8公里的环境协调区,还划定了地下文物可能埋藏区。”陈同滨说,“皇城内都是文物埋藏区,这次特别强调元大内遗址,是因为最近几年总有传言要在景山与故宫之间修建隧道,缓解交通拥堵。这种做法是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一定不会被允许。”
半空,也是此次规划中浓墨重彩的部分。众所周知,文物古建周边会设定区域,限制新建筑高度。而这个规划的终极目标是:皇城内的建筑以平房为主,不超过3至6米,远端个别区域允许9至12米高的建筑。这样才能凸显北海白塔和景山,再现古都壮美的建筑秩序。
不过,这个目标并未给出实现的时间表。专家解释,新建筑不可能要求拆迁,但是建筑都有使用寿命,到期后再建就应遵守规定。
宫外单位也要守规矩
陈同滨说:“规划中涉及的5处单位,使用单位有七八家,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比如紧邻城垣种植的柳树明显违背古代宫城周边禁止植树的安保禁忌,与历史原貌不符。单霁翔说:“当年进故宫盗宝的蟊贼就是借这些树逃跑的,可是树在宫墙外,不归我们管。”筒子河南段分属于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保护方案故宫缺乏话语权。
“希望通过此次规划的编制批复,设立统一的保护方案,让遗址保护有章可循,不因管理使用单位不同而产生偏差。”专家希望这个规划能够帮助故宫首次实现完整保护。
规划中明确:要逐步移除不当种植的树木;对部分历史院落,如西河沿、内务府和造办处等,实施空间格局的恢复;拆除所有与保护和展示无关的建筑物;依据历史档案恢复各院落、筒子河围房的建筑历史外观形态。
宫内的改造已经排出时间表。比如,8月故宫500多块导览标识将更新;今年年内故宫残墙将彻底消除;3年内故宫将消除沥青路。
单霁翔认为,目前这个规划是“踮脚够得着”的状态,每隔一段时间,故宫将评估论证实施情况,根据情况随时修编,滚动向前推进。
相关新闻
同一身份证将设月入宫上限
本报讯(记者刘冕)自从故宫日限流8万人次以来,网络购票人数首次破万,比例提升到17.2%。单霁翔透露,7月7日以前故宫还将公布限流细节,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其中包括限定同一身份证每月入宫次数,杜绝黄牛倒票。
未来,故宫将研究推出手机预约和自助购票等方式,方便观众购票参观。“网购门票会享受一定优惠,减少窗口售票的压力。”单霁翔坦言,目前确实有人利用每人每次可以购买5张故宫门票的机会,在高峰时段代客购票、肆意加塞儿、加价出售、从中牟利,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购票秩序,造成高峰期售票窗口排长队的现象。对此,故宫博物院将定期统计高频率购票人员,并进行筛查,将其中能够确定的非法身份人员列入“黑名单”,禁止其通过任何渠道购买故宫门票。
日限流只是故宫的第一步,未来,故宫除了每年动态调整限流人数外,还将整理收集限流数据。新的监测中心将实现对某一区域瞬间总量的控制,比如御花园发出预警时,故宫方面将引导观众参观其他区域。“最终目标是实现控制瞬间拥堵区段的观众流量,相当于变定额限流为动态限流。”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