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冕
今年年内,《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有望获批。这相当于给紫禁城的保护和利用立了规矩,任何管理使用单位都必须遵守。昨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主持首次规划咨询会,广发“英雄帖”。他坦言:“规划的总体目标不仅是眼下的利用与保护,而是着眼于‘世代传承’。”
距上一次《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2003-2020年)》发布至今已隔11年,故宫保护范围首次从平面扩大到360度——地面,9300余间古建逐屋编制保护方案,更多宫廷生活场景得到复原;地下,元大内遗址、紫禁城地下都是文物可能埋藏区,挖铲子土要先审批;半空,监控范围扩大到整个皇城,最终实现城内最高建筑不超过12米,相当于三四层楼的高度。
28%古建腾退开放
故宫拥有3个第一——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创世界博物馆第一;180余万件珍玩古董的馆藏数量,世界第一;1500余名职工的管理规模,堪称世界博物馆之最。单霁翔说:“编制规划就是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让故宫有序发展。”
与以往一样,单霁翔总是勇于从内部开刀——疏解约半数办公人员出宫,红墙内除保留必要的安全保卫和有关业务部门外,逐步外迁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研究部门。此举将腾退宫内大约5.1万平方米的用房,相当于28%的古建将清空,有望对外开放。
规划的制定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展示了一张蓝图——代表基础设施和办公管理的用房环绕着紫禁城,绕着宫墙围成半封闭的环形。内部大部分区域都是浅黄色的开放展示院落,期间靠北有两三片浅绿色的区域,为限制开放区。专家解释,这里文物分布比较密集,或院落相对狭小,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还有一些橘色区域占据了边角位置,这里是规划的地上库藏区域。粉色的区域则分布在地图的上、中、下3个位置,这是未来的游客服务院落。
单霁翔说:“规划从2012年启动制定,当时的目标是故宫80%实现开放,但是现在我们认为可以扩大到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