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主人公上天入地找古墓
真相:考古界主张“遗址不挖”
《盗墓笔记》中,主人公遁地潜海,在一座座古墓中寻找无价珍宝,但真实的考古工作却与此截然不同。
何佳介绍,考古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调查、勘探和发掘。调查主要是确认古代遗址的存在;勘探主要是为了掌握遗址的基本情况,包括遗址范围、具体分布、埋藏深度、功能分区(哪里是房子,哪里是墓葬,哪里是作坊)等;但并不是所有经过调查勘探之后确认了的遗址都会进行发掘。
每年全国近千项考古发掘,大约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为学术性的主动发掘,其他均为被动的抢救性发掘。抢救性发掘一般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不得不对遗址进行清理,目前长沙的考古发掘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此类,前期工程建设发现冰山一角,考古部门再及时介入全面发掘。
“考古界一般是主张‘遗址不挖’。”何佳说,“古代的东西埋在地下,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任何一次考古发掘都是对文物的一次破坏,哪怕你做得再好。”
网剧:鬼怪文化很神秘
真相:考古工作很普通
何佳和同事们也都看过《盗墓笔记》一类的以盗墓为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他们觉得这类作品的确让公众对考古工作产生了兴趣,只不过这种兴趣更多的是基于不了解真实情况而产生的“好奇感”:“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鬼怪文化,人们对鬼怪既有好奇心又害怕,因而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而考古工作多数时候是与墓葬、遗迹打交道,所以大家就认为考古工作很神秘。另一方面,当下大家对古董都比较感兴趣,一些稀有的古董甚至拍卖出天价,而相当一部分的古董是在考古工作中发掘出来的。所以,在大家的眼中,考古工作既神秘又有钱,再加上影视作品的渲染,自然感兴趣的人就多了。”
在他们看来,考古其实也是很普通的工作,之所以让大家产生“神秘感”,除了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之外,考古界专注于“埋头做事”的风格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己做自己的”,与公众之间缺乏交流。因此,近年来考古界提出“公众考古”,在不影响正常考古发掘的前提下,邀请公众走进考古工地,亲身体验一把发掘工作。
(来源:长沙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