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
老兵留存四方碑亭悼文
从得知古北口抗战那天开始,贾元良就开始寻找当年幸存的老战士。2008年,他创建了长城抗战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搜集资料、交流所得,也呼吁全社会的关注。
直到2011年10月,他才通过互联网联络到国民革命军第17军军长徐庭瑶的旧部——黄埔军校十九期学生、87岁高龄的老兵杨大甫。
杨大甫也住在北京,贾元良赶紧去拜访,可见了面才得知,杨大甫参军稍晚些,并未参加过古北口抗战。但他手里却有一件“宝贝”——徐庭瑶撰写的纪念古北口抗战将士的悼文。此悼文曾被刻在国民革命军第17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四方碑亭)上,1935年被立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杨大甫收藏的这碑文拓片,是从徐庭瑶后人徐先汇手中所得。贾元良说,南京是当时中国的首都,这块立于著名景区内的石碑,使古北口抗战的历史广为流传。当年日军占领南京时,四方碑亭还被市民悄悄用木板遮住,奇迹般保存了下来,直到1965年“文革”前夕被悄然炸毁。
当时石碑的正面是这篇悼文,背面是该军在长城抗战中阵亡的数百名营级以上军官的名字。可惜,背面的拓片现在还没有找到,这也让贾元良的寻访断了线。
可贾元良没有放弃,见到杨大甫之后一个月,他在网上发起建议,希望南京玄武湖公园复建此碑。之后他又多次前往南京奔走,联络热心于此的南京市民、政协委员等发出呼吁。2012年,江苏省政协委员卫道兴在江苏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尽快重建‘四方碑亭’以告慰英烈教育后代”的提案。2014年,“陆军第17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碑在玄武湖公园原址复建成功,那上面的全新纪念碑文,出自贾元良之手。
呼吁
修长城抗战终点纪念碑
长城抗战,曾经在长城的山海关、喜峰口、冷口、古北口等各个隘口都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这曲慷慨悲歌的终点,就在如今的牛栏山一带。贾元良的脚步,也跟随着历史来到了这里。
他通过史料记载得知,1933年5月21日至23日,傅作义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59军,在当时怀柔西北的牛栏山(如今划归顺义)经石厂、高各庄一线构筑阵地阻击日军进攻。59军的指挥部就设在小汤山东北的肖家村,击毙日军246人,伤敌660余人;中国官兵阵亡367人,伤484人——那场战役,刹住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日军向北平前进的步伐。
前年,贾元良前往肖家村寻访59军指挥部旧址,可是,村民们大多不知道这段历史,没人说得清楚那指挥部的所在地。而且,整个村庄面临拆迁,就算能寻访到遗迹,也难说还能保存多久。不过,此行也有收获,当年傅作义虽然将指挥部设在肖家村,却在邻近的汤山饭店架设起通讯天线,每天有数辆军用吉普车频繁进出汤山饭店,以迷惑日军特工的侦察。新中国成立后,汤山饭店翻建为小汤山疗养院,现在依然存在,这多少让贾元良感觉找到了历史的一丝痕迹。
贾元良几次前往牛栏山一带,希望找到些许当年战争的痕迹,只可惜一条壕沟也没有找到。“我很希望能在牛栏山一带,也就是当年长城抗战最后一仗发生的地方,修建一座长城抗战纪念碑。”他恳切地说,“作为后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缅怀抗战将士。”
从长城抗战开始,北京的抗战史还有很多等待着人们去了解、去还原。贾元良希望,他的同道者能够越来越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