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日报:文艺名家话“文艺走进新时代”【2】

2015年10月15日07: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艺,走进新时代

  我还要写

  叶辛

  又是一个金秋,又到了丰收季节。那么,文艺界的同仁们,收获了一些什么呢?我所身在其中的文学界,又有了怎样的新收获?

  在我接触较多的贵州文学界、上海文学界、中国作协,我欣喜地看到了一股新的气象,那就是他们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深入到偏远的乡间,深入到基层的工厂、企业、自贸区、高新区去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捕捉时代的新意和闪光点,力争写出比以往更为出色的作品。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近一年来已蔚然成风。

  看到这一番喜人的新气象,我也在思考、探索和实践,作为一个年过六旬的文学家,该怎么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呢?

  除了走马观花地走进浦东、走进自贸区、走进江南水乡和贵州山区推行“乡愁文化”的农村,我接触最多的,还是我同时代的伙伴们,曾经“上山下乡”的一代知识青年们。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百一十几万知识青年,他们在青年时代奔赴全国11个省区的农场和乡村、边疆与草原、南国边陲和北方的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在步入晚年门槛的时候,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回到了上海,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他们经历了漫长的人生,有很多的感慨和感悟,他们身上有许许多多欲说还休的故事,而他们所经历的人生岁月,无一不折射出共和国发展的轨迹。故而,和他们喝茶、聊天、参与农家乐旅游相聚交流时,我都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我的有利因素是,我和他们是同时代人,能理解他们所说的一切,能倾听连他们的子女现在也没耐心听的叙述或唠叨。

  正是从他们的感慨和感悟中,我提炼出凝重的对于下一代有用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东西置于今天改革大潮中的城市与乡村的背景上。

  谢天谢地,我的人生曾经在上海和贵州这样两个有代表性的地域度过。我时常说上海和贵州是我生命的两极,把我的小说背景放在这两极之间,我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就有了纵深感、历史感和时代感,也总能和其他作家有所不同。因而,我总有写不完的故事。

  在去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结束时,习总书记曾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上山下乡的经历,是我们共同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还可以写。”

  我还要写,力争写得更好一些。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