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艺名家话“文艺走进新时代”

以文艺为鉴,能照出时代的风貌。这面镜子,不仅可以帮助一个时代“修仪容,正衣冠”,甚至具有X光机的功效,能够洞穿表相,照见时代健康的肌体或深藏体内的病灶,以便对症下药,早日康复。然而,当今一些文艺创作却如同“哈哈镜”,不仅起不到应有之用,反而扭曲了时代的本来面目,影响了人们对自身所处这个时代的认知。
我们的时代需要怎样的文艺?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谆谆告诫,言犹在耳;殷殷期待,化作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沉沉责任与前行动力。
一年后的今日,文艺界对于《讲话》的精髓,有了什么样的深刻领悟?这样的体悟,又推动他们创作出了怎样的成果?近日,人民网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文艺名家对话”活动,邀请王晓棠、李敬泽、叶辛、阿来、王树增、范迪安、张纪中、六小龄童、茅善玉等十余位文艺家,围绕“当代中国文艺的使命”“人民文艺的力量源泉”“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文艺精品”等话题展开对话。在此,我们选编刊发其中四位的所思所得,以飨读者。
——编者
静下心来搞创作
周大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我觉得这段话说得好,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叮咛。历史上那些留下名字的作家,哪个不是静下心来写作,靠作品让后人心生敬意的?假若曹雪芹当年三天两头去朝廷里找关系,想法子去攀附他那些富亲戚贵相识,总想着再弄个一官半职,总想着发财再修座大院子,总想着让满朝文武都记住自己的名字,怕是写不出《红楼梦》的吧?
一年来,我记着这段话,让自己静下心来写东西。
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影像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个手机微信控制人的时代、一个纸质书滞销的时代、一个严肃写作者逐渐被边缘化的时代,作家的日子越过越艰难了。一个小说家辛辛苦苦地写几年,才写出一部书,可卖起来很难,很多人不愿读书当然也不愿买书,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碎片化的阅读和看影视剧上。也因此,作家的收入锐减。据统计,美国作家收入平均减少30%,中国尚没有统计数字,但减少的比例也不会低。作家当然不能只考虑经济回报,可作家也是人,也要过日子,更重要的是,低报酬让写作这门职业不再有荣光,它打击着作家的职业自信,让他们的心难以平静下来。
我当然也不能例外。当我坐在书桌前写作时,我不能不想:纸质书的寿命还有多久?严肃文学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自己正写着的这部书会有几个人来买?它能对多少人的心灵产生一点影响?出版之后多久会被网上盗版?
心,着实难以平静。
难以平静也得想法子平静,因为只要心里不静,就难以安坐桌前写出东西来,更别说写出好东西了。我想的法子就是赋予自己的职业神圣感。我告诉自己:写小说对于你是一项职业,而且是你喜欢的职业,是你自愿干了几十年的职业,是你不愿舍弃的职业,既然这样,你就必须将其干好,这是你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这个职业尽管不能赚大钱,但它制造出的精神产品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对我们民族精神的铸造会产生作用,而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重要支柱,你一个来自乡村的农民的儿子,能参与神圣的民族精神的铸造过程,是荣幸的,你该知足了!
我把神圣感授予自己,由此让自己的心理获得了平衡。心理平衡了,心里就容易静下来了。
心静下来了,眼睛就看到了心里焦躁、烦躁、惶惑、惶然时看不见的一些东西。比如,看见了资本流动中时而美丽时而妖媚时而丑陋的腰身;看见了权力运行中时而光明灿烂时而阴暗疯狂的状貌;看见了人性中时而美好时而肮脏的惊人变幻;看见了人生强大、脆弱和艰难的一些瞬间。
看见了这些过去没看见的东西,再动笔和敲击键盘时,速度就快了,激情就有了……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