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名句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男一女牵手的形象最可以表达人类“欲定”的恒久心理。《山海经》在思想上要表达的是“阴阳五行”或“天、地、人三合一”的哲学理念,而构建及完成这样宏大的理论,古人用的是“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的方法来进行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古人类对天文、地理及大自然的了解很可能要比我们深得多。古人用图像来说话及表达对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那么,用最为朴素的“牵手定终身”图案来比喻安居乐业的人类理想社会于古人来讲,也是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标志性图案。尤其对于发现“阴阳”客观规律的中国古人类来说,他们首先就会用图来进行表达。因此,传说的九鼎及九鼎图和后来铸造的青铜鼎未必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原始的九鼎图应该像一种标准的陶瓷器型(如图三),
芦鸣原创九鼎图
古代陶瓷
这样的形状更接近于地球的形体。笔者这样推断其实还有一个根据,即前面所谓“《山海经》出自唐虞之际”的“唐虞”指的是“陶唐氏(尧)和“有虞氏”(舜)。“尧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禹之前的神话人物,也就是夏朝之前的人物。“尧舜”代表的应该是大洪水或大灾变前后的文明符号。“尧”音与“要”声相似,暗藏的是人类开始发明创造“器”物的来头,而音通“陶烫”(陶器)的“陶唐”并非指某个人名,但却可能是陶器的统称。这种器物的发明是那一文明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它深深地留在了人类的记忆深处。接着,人类文明进入了另一阶段,即“舜”(顺)的时代,表面来看,人类社会可能因为各种发明创造开始井喷式地涌现,进而开始从原始部落的“无欲”(有灵)时代“顺”利地跨入到“有欲”(无灵)的物欲发展阶段。用《圣经》的故事来说是: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智慧果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用《道德经》的理论来讲是:发明创造的智慧使人类从“无欲观妙”的伊甸园自然文明生态转变为“有欲观徼”(13)的商业非自然文明社会。结果,人类的灵性开始一路向“下”,进入了“下朝”。从《圣经》与《道德经》的逻辑来看,“下朝”自然带有贬义。但从“唯物”的历史来说,“夏朝”却是代表热火朝天的一段人类史,那个时期很可能正是人类种植与定居生活的发端。《山海经》古图,即“欲定”图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横空出世也就成了必然。当屈原在其《天问》里提出“阴阳三合,何本何出?”的问题时,他的疑惑或许还聚焦在用来代表“三合”的那个三角图案上,它既是连接阴阳之一体两面的中心点(参考图一),也是男女牵手的交合点,而且是万变不离其中的起源点。如此说来,三角形图案是远古人类的最重要图案之一。关于这点,我们从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中国商朝之前的文字符号中也可以找到证据(如图三)。
屈原一句“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似乎是对一种图及图所代表的阴阳哲学思想的不解。“阴阳三合”至少与十二地支的概念相关,这说明十二地支也和《山海经》的思想体系密切相关。如果用笔者所画之《山海经》彩色双人图来对照“阴阳三合”,看看是否有惟妙惟肖的感觉。(参考图二)
陶渊明将“周王传”即《穆天子传》(又名<穆天子游记>)写在“山海图”之前,等于明白无误地说出,他所流览的山海图既是双人牵手的“欲定图”,也是一种天地图。而紧接着一句“俯仰终宇宙”就不仅暗示山海经图不但是天下地图(即世界地图),而且还可以是抽象的宇宙图。准确地说,山海图是一种即可以用来了解地球的地理图,也可以用来表示宇宙规律的天象图。
陶渊明如果不是要借周穆王西游至中亚甚至更远的事实,来推断《山海经》世界地理的真实性,自然不会无缘无故将《穆天子传》放在“山海图”前面;同理,如果“山海图”不是一个完整的图,陶渊明也毫无理由将宇宙的概念放在“山海图”之后来阐明“山海图”含有大宇宙思想体系。何况,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刚好十三首,其数字十三,恰是对应《海经》十三卷之十三,其中所隐藏的数字玄机即是“四”(1+3=4)的概念,也即“四海为一”的山海概念5,暗示的是,不仅《山海经》图藏在《海经》部分,而且《海经》的海是全球地理意义上的四大洋之海。反过来说,《山经》的山也就是全球地理意义上的山了。
到了北宋,中国海上贸易已达地中海与东非。此时欧阳修已经对邹衍的“大九州说”(15)有了明确的认识,所以他才会说“夏鼎像九州”,意思是:夏朝所谓的九鼎,象征的是方圆九州的世界地理,而缺了《海经》的《五藏三经》自然见不到山海的全像了。“欧阳修之所以只做一首《读山海经图》的诗,就是要呼应陶渊明代表《海经》的十三之数,而且,他还刻意将陶渊明未交待的《山海经图》究竟是何图给点明出来。(上篇完)
(来源:光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