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九鼎图的传说
(上)
要想解读《山海经》,首先绕不开的是《山海经》古图。笔者最近在网上看到葛兆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就是左图右史。文章引证宋朝郑樵《通志.图谱略》中文说: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意思是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或研究历史都必须有图有文才行。然后笔者进一步发现,郑樵在《图谱略》中还透露出“图”的最早出处:“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此而兴”。
所谓“河出图”必然是指“河图、洛书”之“河图”,因为《易 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此说明图在先,文字在后或者“左图右史“的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伏羲所处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年)。众所周知,图的历史要远远早过文字,而中国象形文字的前身,不用说也知道必然是图。这就引申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即““河出图”的图是否有可能是人类远古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一幅神秘图案?笔者在对《山海经》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河图”的原形很可能就是《山海经》古图,而“洛书”指的则是《山海经》之十八篇文章。关于此结论的论文在此不表,此文只专注于说明《山海经》古图即九鼎图的真相。
笔者认为九鼎图就是人类远古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一幅神秘图案,这幅图案于2012年被笔者偶然发现,并在2013年首次发表在《山海经真相》一书中。
历史上最早留下《山海经》有图证据的,首推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诗《天问》。晋朝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图》诗十三首第一首最后一句曰:“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唐朝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列举的九十七种所谓“远古之秘画珍图”里,就有“山海经图”和“大荒经图”,说明《山海经》图不止一张。
北宋学者欧阳修在其《读山海经图》一诗中,用“夏鼎像九州,山经有遗载”的诗句来点明夏朝的九鼎图和《山海经》图的关系。明代学者杨慎在《山海经后序》中确定说《山海经》古图就是九鼎图。清朝的毕沅在其书《古今本篇目考》指出:“《山海经》首先有古图”,且“当是禹鼎图(即九鼎图)”。
根据以上观点,九鼎(亦称夏鼎、禹鼎)图是唯一被古代学者认定的《山海经》古图。这样的结论也佐证了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里关于《山海经》成书年代的指向,即《山海经》原图和原始内容在夏朝已诞生。但问题是,还未找到确凿证据的夏朝之九鼎图究竟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图呢?
说到夏朝,就不得不说口耳相传的史前史。人类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所记忆的是音!中国文字的发明,传说是从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开始的。也就是说,“禹铸九鼎”的时代文字还未必成熟,但绘图肯定已很普遍。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重新解读所谓的“禹铸九鼎”之说。如果笔者用解读《山海经》的谐音法来解构一下夏鼎、禹鼎、九鼎这三个名称,结果是“下鼎、雨鼎、久鼎”或“下定、欲定、久定”。
“下雨久”的结果是什么?若把整个地球当一个鼎来看,有一个词可以形像地来描述大洪水的景象,这个词就是“成汤”!绝妙的是,夏商历史上偏偏就有个叫成汤的人,成汤是谁?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国君!所谓的夏朝正是被他灭掉的,你说这谐音能谐得这么准是偶然的吗?接着来看看“下欲久定”的真相。我们知道,游牧民族是在高山草原上生活,迁徙不定是他们的常态,而非游牧民族在种植发明以前也可能像候鸟似的走南闯北。以这样的背景为依托来看所谓的“夏商史”,笔者看到的就很像是大洪水退去之后的“下山史”。所谓“成汤灭夏”说的可能是“下朝”被“大洪水”灭亡的大事件,而非中国商朝的成汤灭了夏朝的小故事。地球历史上是否曾经出现过因巨大的洪水而造成的“没顶”之灾?在西方,最为经典的是“诺亚方舟”故事;于东方,则是脍炙人口的“大禹治水”传说。两个故事的共同特征是“大洪水”。西方《圣经》解读 “大洪水”发生的原因是“人类犯了大罪”!而东方《山海经》的来头恰是“出于唐虞之际”! 所谓“大禹治水”若读成“大欲致水”,“唐虞之际”读成“贪欲之际”,那么,中国大洪水的来头与《圣经》大洪水发生的原因就如出一辙了!如此一联系,所谓的“下朝”指向的很可能是全球性大洪水发生前的世界文明城邦(主要集中在三角洲与海岸线地带,港口城市最具代表性)和低山及平原区域的生态部落。换句话说,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夏朝”很可能指的是“天下的所有王朝”。
“大洪水”是人类多民族普遍存在的古老记忆,它的真相是《山海经》古世界地图说绕不过去的一个大背景。笔者认为,“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绝非一般的神话传说,它们其实都可以在《山海经》里找到出处,与之相关的内容可以参考笔者写的《山海经探秘》一书。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无论这个代表人类上届文明阶段的“下朝”被毁灭是因为天灾导致的、还是人祸造成的,幸存者都会在痛定思痛的过程中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这就好比人在失败当中会反思的行为一样,只不过因为发生的是针对整个人类的灭顶之灾,所以人在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进行反思的结果,就画了一幅表达人类愿望的“欲定”图(如图一)。
![]() |